环球时报社评:中韩免签的意义不止于经济层面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9月29日起,韩国政府面向中国团体游客试行免签入境政策,在两国都受到广泛关注。此举恰逢中国国庆中秋双节重叠的“十一”黄金周,不少韩国媒体认为,这有望给面临下行压力的韩国经济注入新动力,韩国“各企业正在积极努力吸引中国游客”。对于近来企稳向好的中韩关系而言,这也是一个新的利好消息。

去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内部结构性矛盾等多重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显出疲态。作为拉动内需、创造就业的重要引擎,旅游业的复苏被寄予厚望。在韩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中,中国游客无疑是分量最重的群体。今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占访韩外国游客的28.6%,高居榜首。根据韩国央行的分析,2019年中国游客在韩人均消费额为1689美元,远高于美国和日本游客。为迎接中国游客,韩国旅游和零售业界迅速行动,推出一系列促销活动及针对中国游客旅游偏好和支付方式的“量身定制”。韩国《朝鲜日报》称,韩国“交通、旅游行业正全力抓住中国‘特需’”。新的免签政策生效,被韩国旅游业界视为实实在在的重大利好。

需要指出的是,韩国政府的这一免签举措,也是对中国去年11月对韩国公民实行免签入境政策的回应。作为全面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中国已经先后对40多个国家实行了单方面免签措施。不少国家也作出积极回应,对中国公民采取了免签措施或者放宽了签证条件。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去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这种人员流动规模的扩大,对于增进中外民众的相互理解无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次韩国对中国团体游客实行免签,以务实行动促进民间互动、增进政治互信,这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还是第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示范意义。

中韩是近邻,通过旅游等方式开展的民间交流和亲身体验,是打破信息茧房、消融误解隔阂的有效途径。自从去年中国对韩免签以来,越来越多的韩国普通游客和各界人士来到中国,2025年中国取代日本、泰国等地,成为韩国民众首选海外旅游目的地。在中国很多城市和景区,我们都能感受到身边韩国游客在变多,以至于“韩国年轻人周末打卡上海”“韩国游客挤满张家界”登上了中国网络热搜。很多韩国民众目睹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体验了移动支付的便捷和数字经济的活力,感受了中国壮美山河的多样景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陈旧观念。

中韩两国近期在签证政策上的相向而行,是基于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明智之举。它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决策,更是增进友好、促进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性举措。签证的便利化只是第一步,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试行”变为“常态”。这需要韩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保护好中国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真正将人员往来的红利转化为更深层次的互信与合作。只有当睦邻友好深入人心,合作共赢成为双边关系的主旋律,中韩关系才能进入一个成熟稳定的新时期。

值得警惕的是,最近韩国一些极右翼势力在首尔明洞等地频繁举行反华示威活动,个别政治人物煽动反华阴谋论,影响恶劣,严重破坏了中韩关系气氛,也损害了韩国自身的形象。中国驻韩国使馆已经发布安全提示,提醒中国游客加强安全防范。我们注意到李在明政府已经表示将采取措施予以管控,期待韩方能切实为中国游客到访做好安全保障,也为中韩关系改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中韩交往的大门越开越大,相信极个别的反华逆流终将被历史大势所淘汰。对中国团体游客实行免签,是韩国新政府在改善对华关系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期待这个步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

来源:环球时报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