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之外的温度


(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喻言/摄     喻言/摄 

  我的世界曾经是由像素组成的。

  清晨6:30,手机屏幕亮起,划掉闹钟,开始浏览云端文档。8:00,地铁上用APP读完今日要闻。9:00,办公室电脑同时打开八个窗口。我的生活高效得像一首二进制诗歌,直到那个暴雨的深夜,开始出现乱码。

  那是项目上线的最后关头,我连续两周加班到凌晨。胃痛像警报一样响起,照例熟练地点开外卖平台,下单了一碗热粥。

  “商家已接单”“骑手已取货”——我盯着进度条,像等待程序编译完成。但二十分钟后,状态卡在了“配送中”。

  手机突然响起,是个陌生号码。接通后,背景是哗啦啦的雨声。

  “不好意思啊,我电瓶车爆胎了。”声音带着喘息,“您这单我能不能先点送达?我推车给您送过来,就晚十分钟。”

  我本能地想抱怨,但听见电话那头沉重的呼吸声,只好说:“好吧。”

  三十分钟后,门铃响了。监控里,一个浑身滴水的外卖员正笨拙地擦拭餐盒上的雨水。我打开门,他递过来的粥还是温的。

  “真对不住,”他抹了把脸,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这雨太大了,路况不好。”

  我这才注意到他的鞋已经完全湿透,裤腿上沾满了泥点。而我的不满,在看到他颤抖的手指时瞬间消散。

  “没事,辛苦了。”我脱口而出。这句话在我每日的职场社交中重复过无数次,但此刻,是十年来第一次真心实意地说的。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个疲惫却真实的笑容:“您趁热吃。”

  关上门,我捧着那碗普通的粥,第一次意识到:APP上那个移动的小红点背后,是一个会在雨夜里推着爆胎电动车前行的人。

  第二天打车上班,司机师傅主动帮我挪开前座的快递盒子。“这我帮邻居捎的,”他不好意思地解释,“他们上班忙,快递堆在驿站好久没取。”

  路上等红灯,他掏出保温杯喝了口茶。我顺口问:“您开多久车了?”“十几年啦。”他眼睛看着前方,“以前开货车,跑长途。现在开网约车,能每天回家陪老婆孩子吃饭。”

  他说起女儿今年高考,志愿想报计算机专业。“她说以后要开发更好的打车软件,”他笑了,“我说那你得先问问我们这些司机的意见。”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每天为我服务的不是一个系统,而是无数个这样具体的人:他们有的为了给孩子攒学费,有的为了还老家盖房的债,有的只是喜欢这座城市四点钟的黎明。

  我开始留意这些曾经“透明”的存在。

  常去那家打印店的老板,总会多送我几个文件夹:“你们白领开会多,这个用得着。”后来熟悉了才知道,他女儿也在写字楼上班,经常加班到深夜。“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闺女。”

  早餐摊的阿姨记得我不吃香菜,每次都会特意挑干净。干洗店的小妹会在西装口袋里留张小纸条:“左边口袋发现一枚硬币,已放回右侧。”这些微小的善意,像一串散落在城市里的密码,我渐渐学会了破译。

  如今,我依然生活在数字世界里,但学会了在屏幕之外寻找真实的连接。我会在雨天给外卖员发条消息“不急,注意安全”,会和晨跑的保安打招呼,会记得打印店老板的腰不好,送他一个护腰带。这些细小的互动,像在都市钢筋水泥的缝隙里种下的种子,慢慢生长出温度。我发现,越是高效便捷的系统背后,越需要这些具体的人的温暖来填充。

  城市很大,我们很小。但正是无数小人物的微光,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夜晚,也让每个迷失在数字洪流中的灵魂,找到了回家的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