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晚,位于泉州古城中心、泉州府文庙西南角的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开启了焕新升级后的首场公益非遗展演。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在这场视听交织的文化盛宴里,触摸到了闽南风情最鲜活的肌理。
这场展演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泉州文化活化的新起点。今后,正音书院将开展常态化非遗展演,还专门设置“古城新视野”新型文化空间展区、“海丝泉州推荐官”泉州文旅工作室及公益阅读区等,充分发挥在文化传承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近期推出的“看见泉州”策展,以百年古城建筑的沧桑为墨,以世遗地标的鲜活影像为纸,观众在帧帧画面里读懂市井烟火的温度,在段段叙述中品味历史印记的厚重,寻常巷陌里的文化意趣,就这样变得可感可触。
古时的正音书院为士子矫正乡音、学习官话而设立,是名副其实的“大雅之堂”,寻常百姓不得其门而入。如今,泉州市将静态的文化空间“盘活”成沉浸式体验闽南文化的城市地标,让非遗技艺从传承人手中“走”出来,让历史故事从故纸堆里“活”过来,最终成为市民游客能参与、能体验、能共情的城市文化地标。当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进市井街巷、百姓日常,这份浸润人心的温度,自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样的文化创新,本质上是对市民精神需求的深情回应。有人偏爱传统技艺里的匠心,愿为一尊木偶的雕琢驻足;有人钟情历史故事里的厚重,想在古城建筑中探寻过往;有人追求文化体验的新鲜,期待亲手触摸非遗的温度……分众化、多样化的需求,呼唤着更贴心的文化供给。泉州没有将文化瑰宝束之高阁,而是把“压箱底”的非遗资源“请”到百姓面前:不仅免费敞开观赏的大门,更延伸活动的深度,让看展演变成学技艺,让听故事变成悟文化;拓展服务的广度,让文化空间从书院辐射到广场、街巷,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无死角”。
这份文化传承的智慧,早已超出正音书院的围墙,蔓延在泉州的每一寸土地。府文庙广场上,非遗展演常演常新,孩童追着舞狮跑,老人坐在石阶上听南音;中山路骑楼下,“海丝推荐官”拿着老照片,讲着骑楼里的商贸往事;西街巷弄中,面线糊的香气里夹杂着手作花灯的热闹,游客与摊主一起扎花灯、话家常。泉州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如同细密的网,将非遗织进城市的日常。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化活动亲民惠民,文化建设才更富生命力。当更多人能在茶余饭后走进书院看一场展演,能在逛街时停下听一段故事,能在家门口体验一项非遗,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便会在心底扎根。千年泉州的文脉,也将在古城烟火的滋养中,焕发更持久、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