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秘笈


(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1881年“老三本”之一“郝和本”原件照片 1881年“老三本”之一“郝和本”原件照片

杨志英

太极拳秘笈(一)主要介绍了李亦畬“老三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还对拳谱的前五篇文论略作分析。本节接着解读第六至第十篇文论。

六、《十三势》

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势》既是对拳术名称简介,又是对拳术技法,包括手法、步法、眼法、身法等技法要领的概括。十三势,是“太极拳”名称出现前之书面称谓。由此推断,在杨露禅、武禹襄研创该拳艺初期,尚不存在“太极拳”称谓,书面记作“十三势”,而乡里之人观其演拳表象,犹如弱柳迎风,打手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戏呼之曰“绵拳”“粘拳”“黏拳”“软拳”等。

此处之“长拳”,在民国之前并非指一门叫作“长拳”之拳种,而是指一类拳术。旧时将拳术一般分成两类:长拳与短打。长拳,一般指北方拳种,以腿法见长,如少林拳、花拳、查拳、六合拳、戳脚、翻子拳、红拳等;短打,一般指南方拳种,以拳法见长,如洪拳、咏春拳等。由此可见,上文中“十三势,一名长拳……”准确而言,应解释为:“十三势”是属于长拳类之拳种。

七、《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此为“十三势”,即“太极拳”修炼之宗旨、法则与目的,是《十三势》一文之延续和补充。强调太极拳在不失技击前提下,更重视健身养生之功能,追求“益寿延年不老春”之境界。此为广府“十三势”有别于同期或早期其他拳种之重要特征,在此提醒研究者关注。下面对歌诀中两点做些简解:

1.尾闾正中神贯顶

为什么将朗朗上口的“尾闾中正”改得有些拗口之“尾闾正中”呢?中正,中平端正,上下竖正,不可谓不对。而正中,另有深意,特别强调“尾闾”如何“得中”、怎样“运动”,正如郝月如所言:“两股用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他又写道:“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吴文翰也阐述道:“尾骨、鼻准、肚脐三点保持上下一线,一动三点皆动,尾闾与夹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

学者须详加揣摩作者如此遣词用语之良苦用心。

2.工用无息法自休

许多拳谱常写为“功用无息法自修”。写成“法自修”,也无所谓不对,只是“休”字别有内涵。太极拳艺之修炼有明规矩、合规矩、脱规矩,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阶段或过程。达于“神明”境地,习练者举手投足,挥洒自如。说有即有,说来即来,处处合乎法度、合乎规矩,故而才会“法自休”。一个“休”字,用得如此传神,极尽妙趣!作者高超之写作手法溢于言表。

八、《打手要言》

解曰:以心行气,务沈(通假字,同沉,下同)著(同着,下同),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发劲须沈著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抟(注:繁体字写作摶,和搏极易混淆)兔之鹄(按:鹄,天鹅。“自藏本”写作鹘,隼的旧称,一种猛禽。故,鹄为通假字,同‘鹘’),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禹襄武氏并识

《打手要言》可分成两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是对《十三势行功歌诀》之阐释与说明;其后为第二部分,是作者辑录之打手实践、切身体会,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妙笔生花,堪为王宗岳所作的《太极拳论》姊妹篇。毫无疑问,它是对王宗岳所作的《太极拳论》进行深入细致之解读。可以说,其他武术流派之论述,尚未发现如此立意深远,言简意赅,流畅自然而气势磅礴之精彩篇章。“知己知彼”之战略方针,“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击原则,“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战术策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之技术要领,“物来顺应”、左右逢源、“八面支撑”“立身中正安舒”“气宜直养而无害”之具体要求,虚与实、攻与防、收与放、动与静、内与外、上与下、左与右之辩证关系,无不充盈着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和谐、圆融之思想和营养。

九、《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打手歌》为三句短诗,尽管简短,但言简意赅,信息量很大。比如“掤捋挤按”“上下相随”“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粘连粘随”“不丢不顶”等成为太极拳专业技法术语。《打手歌》,顾名思义,讲打手方法、打手之道。简言之,太极拳要想打手,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掤捋挤按”等基本技法,走架打手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其次必须熟练运用“粘连黏随”基本技巧,才能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牵动四两拨千斤”。写到此,该歌诀已然道尽太极拳打手之妙,已经将打手方法、目的、结果写得清清楚楚,已经没有再写下去之必要。可是,遗憾或瑕疵也恰恰在于此。从赋诗角度而言,必须符合“起、承、转、合”之节律,而该歌诀到此才三个步骤。且看:起句破题,颔联顺势而出承接自然,颈联顺势转折,却唯独少了“合”,没有结语。为什么呢?笔者大胆揣测:这可能连当时之作者武公禹襄也始料未及之事,若非如此,他怎会留给后人这样一首未完成之歌诀呢?

时过境迁,一百多年间,后辈传人不乏有试图补充完整者,但是——总给人以一种牵强附会之感觉,显得画蛇添足。我以为,既然该表述的已然表述,就没有必要再做什么徒劳之举。这正如雕塑中之经典作品断臂维纳斯,不妨将《打手歌》也看成太极拳学中一首残缺之经典歌诀!不知所言是否入理,诚待方家赐教。

十、《打手撒放》

掤,上平;业,入声;噫,上声;咳,入声;呼,上声。吭、呵、哈。

此为打手发放时之发声法,需要习者细心揣摩、体会。

(未完待续)

(作者为广府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郝为真武式太极拳学术研究会执行会长)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