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工行:在数字经纬中编织立体“金融网”


  李梦晴

通讯员 宋开峰 德州报道

  从手机银行月活用户突破百万的线上服务主阵地,到智慧校园、农业产业链等场景生态的深度渗透;从RPA替代人工的运营效率革命,到“人机协同”风控体系筑牢资金安全防线……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背景下,工行德州分行以“数字金融”为经纬,在德州大地上编织起一张覆盖城乡、链接产业、服务民生的立体化“金融网”。

苦练内功

坚实自身,推动数字金融腾飞

  打铁还需自身硬,工行德州分行深谙这一道理,苦练内功,为数字金融发展筑牢根基。

  在机制构建上,工行德州分行构建了全方位数字化推进体系。成立由行长挂帅的数字金融领导小组,统筹全局;各业务条线和支行“一把手”负责,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落实格局。建立常态化的数字化工作例会与专题研讨机制,同时加强规划引领,出台《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阶段目标和路径举措。推动业务流程平台化、生态化、智能化改造,打通数据与部门壁垒,实现协同联动。

  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根本,该行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队伍。内部培养方面,搭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平台,选拔青年骨干赴上级行实战培训,将唯一省行交流任职名额给予数字化领域干部,发挥“种子选手”引领作用。在外部引进上,紧跟技术趋势,积极招揽科技和数据专业人才,依托总省行资源与高校、科技公司合作,吸纳优秀毕业生和专家顾问。另外,为激发人才活力,该行还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嘉奖并优先培养数字化项目突出贡献者。倡导“数字思维”与创新文化,开展专题培训和竞赛活动,让全行上下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氛围。

创新产品

精准滴灌,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在德州宁津县某健身器材产业园的生产车间,数控机床的运转声里跳动着扩产的脉搏。作为全国知名的健身器材产业聚集地,200余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产业链条,正随着一笔跨境订单的到来面临新挑战。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生力军,但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企业负责人陈总看着订单合同犯了难:“要赶在旺季前交货,得立刻采购300吨特种钢材、新增2条组装线,300万的周转资金卡了脖子,这订单接不接得住?”

  了解到企业融资需求后,工行德州宁津支行客户经理上门拜访,为企业量身推荐“产业e贷”融资方案。从整理资料到资金到账,仅用不到两天时间,如今,新生产线已启动调试,该笔跨境订单正按计划赶工。

  面对市场变化与客户需求升级,工行德州分行专注金融产品创新,针对产业集群痛点,推出线上标准化产品矩阵,如“小微e贷”“园区e贷”“产业e贷”,利用大数据风控实现“秒批秒贷”,有效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这些创新产品如同“毛细血管”,渗透到德州各大产业园区的每个环节。据了解,截至8月末,工行德州分行通过“园区e贷”“产业e贷”,向全市2个国家级园区、11个省级园区共计65家企业提供相关信贷支持近1.5亿元。

搭建平台

生态融合,服务生产生活场景

  工行德州分行以客户为中心,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在服务民生百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客户总量、资产规模和活跃度“三提升”。

  线上渠道成为服务客户的主阵地。工行德州分行个人手机银行客户突破200万户,月均活跃用户近100万户,市场占比超三分之一,手机银行渠道的交易笔数和金额迅猛增长,半年交易额逾千亿,尽显线上经营优势。

  构建开放融合数字生态,拓展获客新渠道。依托“三大对客平台”,围绕衣食住行等高频场景提供便捷金融服务。以数字教育场景为突破口,拓展智慧校园项目数百个,服务数十万师生及家长,累计交易额达数亿元,提升校园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在开放银行场景建设上持续发力,聚焦农业、物流、养老、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拓展“数字金融伙伴”。携手多领域客户构建多层次数字金融生态,带动客户群体增长,提升线上渠道活跃度。

  此外,工行德州分行积极运用工行服务、工银微金融小程序等数字工具,推进客户分类维护与无接触线上运营,强化精准个性化服务。在零售和对公业务中,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类平台,让金融服务融入客户生产生活场景。

  数字金融并非机械代码,而是饱含温度。工行德州分行凭创新与实干深耕,于数字金融浪潮中奋进。该行未来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持续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