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杯中国酒:江河、历史与粮谷淬炼“和美”之道


  • 第八代五粮液和经典五粮液。第八代五粮液和经典五粮液。
    李庄古镇听月楼。李庄古镇听月楼。

    “大咖话川酒”第二季第一场“川江蕴酒源”活动现场。

    “大咖话川酒”第二季第二场“长江美酒河”活动现场。

    “大咖话川酒”第二季第三场“五粮酝和美”活动现场。

      知名专家学者共论“长江是世界第一美酒河”。

    □周洲舟 (图片由提供)  春分启幕,初秋收官;名士妙论,五粮和美。9月19日,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五粮液独家战略合作的“大咖话川酒”第二季在成都圆满收官。  历时半年,“大咖话川酒”汇聚农业、考古、历史、经济、酿造、文化等多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与撰文分享,阐述“川江蕴酒源”的悠远传承,展望“长江美酒河”的宏大愿景,解密“五粮酝和美”的匠心技艺……为一杯浓香美酒注入文明醇度,为世界蒸馏酒谱系绘就东方色彩。川江蕴酒源文明相伴,酒香绵延  浣花春水柔静,唐风宋韵犹存。成都浣花溪公园观澜堂外,巨型木制画轴徐徐展开,仿佛在低语千年酿酒时光。3月21日,春分时节,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前期,一场关于白酒传承的春天之约在此启幕,回溯700余年的活态传承,向世界讲述川江何以蕴酒源、成就“蜀酒浓无敌”的传奇。  川酒的历史底蕴、文化价值与世界意义,恰如其浓香,醇厚悠远,香飘八方。四川省酒业协会首席顾问王少雄介绍,四川盆地山河环抱,堪称“天然窖池”,其酿酒密码源于自然禀赋、地理基因与人文算法的深度融合。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川酒的悠久历史:1986年,三星堆2号坑青铜罍内的酒石酸结晶,将蜀地酿酒史追溯至商周时期;“考古五粮液”项目一期、二期实证“宜宾蒸馏酒酿造可溯至元朝”,成为中国白酒考古的重要里程碑。  水润天府,僰人擅酿。宜宾作为“江之头”与“中国酒都”,自古江河交汇、人文荟萃,是酿酒的天然福地。四川有着4000多年的酿酒史,是不是中国酿酒史的重要源头?  “‘考古五粮液’的价值巨大,在于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实物将五粮液酿酒史在宋元之际找到基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霍巍认为,宋元之际,国内外交流、交往、交融频繁,宜宾凭借地处川滇黔交会处的区位优势,逐渐走向历史前台。近年来,以五粮液为代表的川酒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代表,在中西方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方有酒神崇拜,东方有祭祀传统,酒在不同文化中都是重要载体。”霍巍说。  在历史沉淀中,陶瓮中沉睡的曲药残渣、青铜蒸馏器的残件、窖池壁上的微生物群落等,如同一部立体的酿酒“史书”;在现实世界里,五粮液始于唐、兴于宋、精于元、成于明、得名于清,在宜宾诞生,无断代传承逾千年——  古法酿造技艺传承千年从未间断,元明古窖池群使用700余年从未间断,工匠精神承继从未间断,对卓越品质的追求从未间断,对和美价值的传递从未间断……今年6月,《五粮液文脉史脉谱系——自然谱系、传承人谱系研究报告》发布,首次系统构建其完整文脉史脉谱系,为这份传承写下人文新篇,进一步深入诠释“天人共酿”“和美五粮”的底蕴。  “酒”是宜宾的文脉和灵魂,能考到的“古”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表示,对于宜宾酿酒老作坊的考古挖掘,成为宜宾乃酿酒之胜地的重要证据,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从考古学来看,宜宾酿酒历史可以进一步追溯。  川酒发展的根基是自然、历史与人文交流,五粮液正是自然禀赋、历史传承、文明交流的结晶。如今,以五粮液元明古窖池群为代表的白酒老作坊,正以考古实证与文化传承,书写人类共通的文明史诗。长江美酒河长河为笺,文明作画  9月9日,“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古镇“听月楼”,“大咖话川酒”第二季第二期活动现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原党委书记李后强语惊四座:“长江是世界第一美酒河,五粮液是长江美酒河的杰出代表!”这句话道出了长江与酒文明的醇厚关系。  世界名酒多出自大河流域:斯佩河孕育威士忌,“离宫之水”润泽日本酒,夏朗德河成就干邑白兰地。长江流域则汇聚中国80%以上的名酒,形成“多元风土共酿一江多香”格局,其知名度、美誉度、品质与产量远超黄河、多瑙河、尼罗河等流域,“世界第一美酒河”实至名归。  夏日宜宾三江口,长江以每秒3万多立方米的流量奔涌,融汇青藏冰雪、横断云雾,润养沿途盆地沃土。这条长达6300多公里的长河,滋养着中华文明,孕育了良渚、屈家岭、三星堆等文明发祥地,也成就了沿岸酒香奇迹。  在本期活动中,多位文化学者以“长江美酒河”为题,绘就千年酒文化长卷:上游三星堆青铜酒器诉说古蜀祭祀,中游楚国“觞政”记载宴饮礼仪,下游绍兴黄酒映射士大夫诗酒雅趣。这条由酒器、酒礼、酒诗串起的文化脉络,彰显着从“长江酒脉”到“中国酒魂”的升华,在五粮液身上凝结为“和美”哲学——既涵“天人共酿”的自然观,亦寓“美美与共”的文明观。  “长江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酒文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才武认为,长江酒文化源远流长,需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格与审美,来发掘其独一无二的世界价值。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兼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邓宏兵指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靠产业支撑和带动,酿酒业既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一张文化名片,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五粮液在打造好高质量白酒产区的同时,还要和长江经济带、长江名酒带深度绑定,要做长江美酒带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在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中,“世界第一美酒河”与“长江第一美酒品牌”的互证关系愈发清晰:长江以“水土气气生”孕育五粮液,五粮液以极致品质反哺长江文明,二者互证共同推动着东方美酒的世界级叙事。五粮酝和美千年匠心,承古启新  “清醠之美,始于耒耜”,天地盛产什么,便酿什么酒——这是酿酒的朴素真理。当两河流域酿啤酒、尼罗河畔酿葡萄酒时,中华先民开创“多粮固态发酵”工艺。五粮液的“五粮配方”正是这一智慧的巅峰:高粱塑骨、大米添润、糯米增绵、小麦提香、玉米带甜,五粮在“长江首城”完成“从田间到酒甑”的转化,突破单一原料风味局限,成为人类酿酒史上首款五粮固态酿造的蒸馏酒。  9月19日,成都浣花溪公园观澜堂名家云集,共话“五粮酝和美”,探讨中国白酒多粮配方的成因与全球化路径。著名和合文化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和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安宪指出,酒是文化载体,五粮液的“五粮配方”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五味调和”的哲学实践,是中华“和合”思想的深度落地。  “五粮配方”中的五种谷物,来自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小麦出自西亚,大米和糯米源自中国,玉米出自中南美洲,高粱出自非洲。植物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赵志军指出,“五粮聚一地”本身就是跨文明交流的结果,五粮液采取“五粮配比”,相当于汇聚不同文明的“谷物精华”,酿出东方美酒的独特风味。  这一汇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跨越历史的匠心接力。从宋元时期的“姚子雪曲”,到明初“陈氏秘方”引入玉米替代黍米,再到上世纪60年代以小麦替代荞麦,终成今日之和美配比——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麦16%、玉米8%。  “这种从‘果粮自酿’到‘多粮合酿’的进化,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文明包容力的彰显。”中国酿酒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顾问赵东指出,五粮配方与固态酿造技艺具有品类开创性、品质高端性、技术引领性、价值稀缺性与品牌独特性。五粮液的多粮协同酿造,在全球蒸馏酒领域独树一帜,代表中国白酒最高技艺,其文化内涵也独树一帜。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研究科学家汤继强表示,五粮液应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中国白酒世界化进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从一粒种子到一杯美酒,是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极致转化,更是文化与智慧的传承。五粮液以一杯酒,讲述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对文明的包容。未来,这杯蕴含东方智慧的美酒,必将在世界舞台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更多人读懂中国白酒背后的文化密码——每一滴美酒,都是江河与土地的馈赠,更是文明相知相惜的媒介。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