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嬉戏 绘南昌赣江水生态美卷


  九月赣江,波光粼粼。站在东湖区扬子洲镇渔业村的观豚平台上,江风拂面,水清岸绿。突然,不远处水面一阵翻动,几道灰黑色的背脊划出流畅弧线——“快看!江豚!”人群中响起一阵欢呼。短短十分钟内,四五头江豚接连跃出水面,在赣江北支扬子洲段上演了一场秋日嬉戏秀。

  曾几何时,这片水域难得一见“微笑天使”的身影。如今,江豚成群结队归来,成为赣江南昌段水生态改善最生动的注脚。

  “留住微笑”

  扬子洲镇三面环水,有四五个村曾“靠水吃水”,以捕鱼为生或作为副业增收。其中,渔业村是专业捕鱼村,有350多年的捕鱼历史。 2020年5月1日起,赣江和抚河南昌辖区水域全面实施禁止生产性捕捞,渔业村600多名渔民全部“洗脚上岸”。

  为切实保障扬子洲退捕渔民的生产生活,南昌向渔民发放船具、网具回收款781万余元。同时,还出台了退捕渔民就业保障实施方案,推出了送岗上户、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就业援助等系列服务,并积极开展渔民社保参保工作。

  渔业村村民郭国金今年56岁,在2020年的禁捕退捕浪潮中“上岸”后,开始从事外卖行业。他表示,如今赣江水中,鱼的数量更多了、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了。

  此外,扬子洲镇还配合市、区相关部门实施了对赣江北支沿线码头的整治清理工作,完成了60处各类码头的清理取缔,并对赣江沿岸全面复绿。2020年10月份,近30头长江江豚出现在了扬子洲赣江水域。目前,已有15头江豚在该水域停留至今,成为了这里的“居民”。

  “当时真的太惊喜了,江豚自2000年后就很少出现在我们这里,更别说安家常住了。”回忆起当时,渔业村相关负责人还是感慨不已,“江豚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希望我们的子孙后辈都能一直看到‘微笑天使’。”

  “立体保护”

  江豚的回归,绝非偶然。背后是一张从政府到民间的立体保护网。

  2021年7月,东湖区扬子洲镇印发《关于规范天然水域垂钓行为做好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将江豚保护工作制度化。同时,清理圩堤杂草杂树,平整观豚平台1300余平方米,清理圩堤岸线2.6公里。为方便游客观赏江豚,维护游客观豚赏景秩序,扬子洲镇还在渔业村打造了约400平方米的停车场地,可停放约32辆汽车,并制作各类指示牌7个、警示牌12块、标识牌5块、江豚保护常识展板4块。

  “我们不仅要保护江豚,还要让更多人了解它们。”扬子洲镇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9月,镇里指导成立了“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江豚保护协会”,组织志愿者不定期巡查,劝离垂钓人员,普及江豚保护常识。

  从小在赣江边长大的郭友华,一直热心参与保护江豚的志愿者工作。“一有空我就骑着电动自行车,在江边巡护,捡拾垃圾,劝阻钓鱼人,我们要为江豚做一些事,保护好赣江和鄱阳湖,给它们更好的生存环境。”郭友华说。

  除了工作在一线的志愿者们,还有更多人关注江豚。2022年江西省两会期间,民进江西省委会建议进一步加强江豚保护,让“微笑天使”代言美丽江西,尽快推动出台《江西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对江豚等水生野生动物进行立法保护。

  东湖区专门成立了江豚保护领导小组,并出台《南昌市东湖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对赣江洲头、边滩等浅水繁育场实施专项保护与修复,精准改善江豚栖息地生态。每年投入15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江豚活动区长效保洁,清理沿江垃圾杂物;大力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各项保护措施,不仅筑牢了江豚保护的前沿阵地,更让“微笑天使”成为彰显东湖生态魅力的关键载体。

  此外,科技也为江豚保护注入了新力量。南昌邀请并协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及江西省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等单位在扬子洲镇渔业村建立搭载水情遥测、在线水质监测、视频监控、江豚实时声学监测和LED大屏显示等系统的监测站,为江豚保护工作提供持续有效的技术支撑。

  宣传教育

  在扬子洲镇,江豚保护从娃娃抓起。

  2021年11月11日,在东湖区教体局和扬子洲镇的牵头下,江豚文化特色学校在八一嘉实希望小学教育集团红星校区挂牌成立。学校设立了江豚保护课堂,开展保护宣传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江豚保护意识。

  “哇,江豚真是太可爱了!”在今年9月的“开学第一课”中,扬子洲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前往东湖区扬子洲镇八一嘉实希望小学校园,用生动的科普动画介绍了江豚的生物学知识和生存现状。

  “我们通过给学生上‘开学第一课’,并组织观赏江豚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保护的种子。”扬子洲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赣江生态环境建设中来,用实际行动履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江豚的责任,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再添一道‘孤鹜与江豚同框舞,落霞满阁共天色’的新风景。”

  绿色发展

  自2023年起,一场场以“鱼”为核心的生态修复行动在赣江渔业村段持续开展。南昌市农业农村局与东湖区联动,依托“江豚保护区域增殖放流”洪城红公益项目等载体,先后组织了3次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近1000万尾青、鲢、鳙等鱼苗欢腾入水,一场旨在“以鱼净水、以鱼养水”的生态治理实践大力开展。

  如今,随着南昌赣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清岸绿,豚跳鱼跃”的美景吸引着人们,也悄然带动了沿江的生态旅游热潮。在赣江扬子洲水域安家的15头江豚,让扬子洲镇渔业村的“江豚湾”保护区成为生态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

  著名的生态摄影家、“江西江豚卫士”余会功曾多次前往扬子洲镇“江豚湾”跟踪拍摄、记录江豚捕食鱼虾等精彩活动场景。余会功告诉记者,希望他拍摄的照片能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对江豚保护的重视,进而更好地保护其他珍稀濒危的水生生物,保护赣江水生态。

  江豚的频频亮相,让渔业村村民自办的“渔洲饭庄”特别红火,不少食客都是观豚的市民游客。这令老渔民及村民对禁渔举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感慨道:“渔民洗脚上岸,不仅保护了江豚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其实也是保护了我们自己。”

  目前,东湖区正积极谋划将扬子洲镇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渔业村构建为集民宿、餐饮、旅游、文创于一体的绿色休闲生态村,带动退捕渔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下一步,东湖区将加快打造江豚文旅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擦亮这张南昌生态名片。

  洪观新闻记者 刘冕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