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土剪影遇见现代生活场


走进靴岭尾村游客中心,一把把剪纸雨伞在展柜中轻盈绽放,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春意;马克杯上,“巳巳如意”的镂空纹样在光影间流转生辉。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创展台,更是柘荣剪纸跨越边界、生长蔓延的生动画面——剪纸,正悄然从窗花走向日常,从乡土沁入现代生活场。

很少人想得到,剪纸竟能“穿”在身上。现在,柘荣旗袍协会巧妙地将剪纸纹样绣入传统服饰,还登上央视中学生频道新春联欢会的舞台。当镜头掠过衣襟上精美的“福”字,那一刻我们恍然领悟:剪纸并非陈列馆中的静默标本,它是可穿着、可感知的文化基因,依然跳动于这个时代。

在村里的剪纸工坊,一群中学生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用剪刀和红纸诠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研学不再是一种单向传授,而是年轻一代成为创作的主角——当剪纸从非遗标签成为可触碰、可玩味的时尚,文化传承便真正获得了源头活水。

这些跨界尝试,绝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剪纸+文创,让古老技艺悄然走入寻常人家;剪纸+服饰,助推传统美学闯入年轻人视野;剪纸+研学,使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而“剪纸+”的未来,还有无数可能——它理应活在人们的呼吸之间,而非禁锢于框内。

当文化不再仅仅被保护,而是持续被创造,乡村振兴便有了灵动的灵魂。它不藏在宏大的叙事中,而流露于一剪一刀的锋芒、一针一线的温度,在少年的手指与红纸相遇的那个瞬间。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