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生花,剪出千年风华


袁秀莹剪纸作品《百蝶图》

袁秀莹(右)和吴秋凤(左)探讨剪纸技艺。

“八姐妹”共同创作剪纸作品。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水云(左一)指导学生练习剪纸。

海外留学生在体验剪纸。

靴岭尾村剪纸风格的民居外立面格外漂亮。 马筱簬 摄

立于靴岭尾村口的雕塑

游客漫步靴岭尾村,感受浓浓剪纸文化氛围。

核心提示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千年剪纸技艺能够跨越山海,成为沟通世界的语言。

2008年,柘荣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代表,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柘荣创下多个全国之先:出台首个专为剪纸发展制定的政策文件;揭牌首个剪纸博士工作室……柘荣剪纸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经历着一场从“活下来”到“活得好”、从“守得住”到“走得远”的深刻蜕变。

从柘荣剪纸技艺的传承创新路径可以窥见,从乡土记忆到文化名片,从家庭作坊到国际舞台,剪纸这门指尖上的艺术,正在新时代的脉搏中焕发新生。

千年技艺 传承不息

柘荣,地处闽东北,山峦叠翠,民风淳朴,剪纸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的肌理。据史料记载,柘荣剪纸可追溯至唐代,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源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祭祀祈福等生活场景,是老百姓用红纸写下的“无声诗篇”,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推开柳城东路袁秀莹奶奶的家,满目皆是剪纸:墙上舒展着《太姥神韵》,桌上静候着《福》字,连杯垫都刻着团花纹样。

98岁的袁奶奶,出身剪纸世家,8岁执剪,旁人一句“不错”,让她这一剪就是一辈子。如今,她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亦是“中华巧女”。

清茶氤氲中,聊起剪纸往事,袁奶奶眼里愈发明亮。“柘荣剪纸始于帽花、鞋花、袖口的刺绣底样,比绣好的还好看。过年、结婚时贴在窗户柜子上,红纸一贴啊,喜气就到了。”虽已眼花手颤,但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依旧稳健——剪刀轻转,一只红蝴蝶便在掌心翩然诞生。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各地风格各异。与北方一些地区,如河北蔚县,以“刻”为主的技法不同,柘荣剪纸以剪刀为主,讲究“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的纯粹技艺。“我们剪的多是花鸟山水、龙凤呈祥等源于生活的题材,寓意吉祥,技法上以阳剪为主,阴阳结合,不打初稿,直接就剪,一气呵成。”她道出柘荣剪纸的精髓。与漳浦剪纸等幅面饱满不同,柘荣剪纸布局写意,“意在剪先”,更具灵动性和即兴的神韵,既显粗犷豪放,又蕴藏南方灵秀。

2008年,柘荣剪纸入选国家级非遗;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代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剪纸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传承面临断代危机。“剪纸不能只活在展馆里,更不能只留在老人的记忆中。”柘荣县文化馆馆长黄建辉说。

破局之道,在于“活起来”。2022年,《关于实施柘荣剪纸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程的意见》出台——这是全国首个专为剪纸技艺发展量身打造的系统性政策文件,标志着柘荣剪纸进入全面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的新阶段。

其中,“剪纸六进”成为关键抓手: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景区、进网络。今年5月,县机关幼儿园挂牌“剪纸传承基地”,成为这项非遗项目最年轻的传承阵地。“种下一颗火种,将来必成燎原之势。”黄建辉满怀期待。

在柘荣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内,打开“剪纸AI传承人”小程序,输入“生肖兔”三个字,屏幕瞬间生成底图,孩子们屏息凝神,指尖翻飞间,红纸片片纷落,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兔子跃然纸上……千年剪纸技艺正以这般新潮的方式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如今,每到暑假和周末,柘荣县文化馆的剪纸公益课期期爆满。只见教室墙上贴满孩子们的稚嫩又充满灵气的作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水云正在指导8岁的陈奕诺剪红喜字。小奕诺学了两周,已能剪出带小鸟和花朵图案的喜字。“我喜欢剪纸,像会魔术!”她举着作品,笑容灿烂。

柘荣剪纸协会会长金素清介绍道:“现在不只是‘六进’,我们还组织进军营、进企业等,由传承人现场手把手教学,每次活动都非常受欢迎,全县学习剪纸、传承剪纸的氛围浓厚。”

传统上,柘荣剪纸依靠“口传心授”的师徒模式传承。如今,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搭建了剪纸传习所、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实施“导师帮带”制度,由袁秀莹、孔春霞等大师定期授课,系统化培养新人,形成了“老一辈大师引领、中生代骨干支撑、青年力量创新”的代际传承格局。

以陈水云等“90后”传承人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更将现代审美融入创作。她们学习动漫、油画、装饰画等艺术形式,创作出《闽福》等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设计感的作品,让剪纸“潮”起来,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

一纸兴村 博士入乡

驱车从柘荣县城出发,不到15分钟,一把巨型剪刀雕塑赫然立于岩石之上,红底白字写着“靴岭尾”。走进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子,仿佛步入露天剪纸艺术馆:民居外墙上是巨型剪纸图案,路边灯箱采用镂空剪纸设计,剪纸体验馆内,游客聚精会神剪刻。

5年前,靴岭尾村还是一个“支部弱、‘村财’少、群众散”的软弱涣散村,村集体收入仅有7.32万元。如今,它已蜕变为剪纸产业标杆,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集体收入达98.97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18万元。这一切,始于一把剪刀、一张红纸。

“我们立足400多年剪纸底蕴,把非遗变成村庄核心符号,剪纸成了我们的支柱产业。”靴岭尾村党支部书记吴雪香说。

推行“导师帮带”制,引进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孔春霞等导师,开办公益培训150期,培育本土文创人才与剪纸传承人31名,形成“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党支部领办岩峰文旅、小红鞋文创等4家企业,发展文创、旅游、农耕体验、研学等多元产业,带动近20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引入圣青藤等专业研学团队进行市场运作,让剪纸变身文创商品、研学体验,让文化遗产成为村民增收的“钱袋子”。2024年,剪纸文旅关联产值达600多万元。

“现在在柘荣,一说剪纸,大家就会想到靴岭尾村。我希望有一天,全国人民都知道靴岭尾村和柘荣剪纸。”吴雪香信心十足。

今年6月,随着全国首个剪纸博士工作室的揭牌,一场“文化+人才+乡村”的融合实验,正在靴岭尾村悄然上演。

工作室发起人刘延山,66岁,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位剪纸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生长于东北“黑土地”的他,一直对南方剪纸心驰神往。今年,他受邀来到柘荣,一眼便爱上了这里的山水与人文。

他不仅带来了对剪纸的独到见解,还带来了一支由14名博士组成的团队,成员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高等学府。他们将开展柘荣剪纸艺术的理论研究,梳理其历史脉络、技法体系与美学特征,牵头建立“柘荣剪纸艺术数据库”,为这项非遗注入学术深度与时代内涵。

“染色让作品更生动,颜色要协调……”9月的一天午后,刘延山在工作室指导剪纸“八姐妹”新的技艺。“八姐妹”是来自柘荣农村的8名家庭主妇,如今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她们正在尝试将马仙信俗、畲族服饰、布袋戏、提线木偶等闽东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作品即将在浦城展出,并受邀参加上海国际纸艺术双年展。

博士工作站的落地,让柘荣剪纸从“手艺”升华为“学问”。刘延山说,创新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深植于文化基因的再生长。

一到柘荣,刘延山便带着团队深入宝鉴宅畲族村调研马仙信俗,拜访袁秀莹等传承人,梳理技艺谱系。“柘荣人对剪纸有追求、有热情,这里环境好、民风淳朴,让我心里暖暖的。”他感慨道。

产业活了,村民富了。村民章小云是有着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2018年参加培训后加入非遗传承队伍,如今不仅是村里研学课程教师,还成为剪纸“八姐妹”的一员,跟着刘延山探索乡村与非遗碰撞的更多可能。“剪纸改变了村子,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她指着墙上一幅名为《文创田园》的剪纸作品笑着说,“就像田园里,也能种出五彩的花。”

纸短情长 联通世界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竟能跨越山海,成为沟通世界的语言?在柘荣,这并非神话。

今年8月,第二十四届“汉语桥”总决赛在福建平潭落下帷幕,看到新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水云不禁回忆起去年“汉语桥”文化体验的温馨场景。

当时,50多名海外青年齐聚寿宁下党村,围着陈水云和吴秋凤等人学习剪纸。一位来自玻利维亚的姑娘学着剪“福”字,剪着剪着,不由自主哼起小曲儿。“大家都非常开心,国别虽不同,但剪纸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陈水云说。

“柘荣剪纸很好,我很喜欢!”美国姑娘爱浪用不太流利的中文热情表达。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秋凤已过花甲之年,师从袁秀莹,作品既有袁老的质朴写意,又兼具柔美细腻,屡获国内外大奖。多年来,她多次受邀到韩国、泰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民间剪纸艺术交流。

在福州三坊七巷非遗博览苑,吴秋凤多次为外国使节现场演示:剪“囍”字,解释婚姻美满;剪“鱼”,说年年有余;剪“龙凤”,道吉祥和谐。“很多外国人第一次见,都惊叹于‘一张纸能变出这么多花样’。”吴秋凤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柘荣剪纸早与世界相拥。柘荣县政府将剪纸作为文化名片,成立剪纸协会,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展会,形成“官方搭台、民间唱戏”的机制。从20世纪80年代起,柘荣剪纸就多次赴省、进京参加民间美术展览,并赴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埃及、丹麦、巴基斯坦、美国、巴西等国家展出交流,声名远播。

2024年,柘荣剪纸企业参加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开幕式活动,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观看展演;林徽因主题剪纸在费城林徽因展上获赞,成为珍贵礼品。今年,柘荣剪纸亮相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清新福建”文旅推介会暨“投资福建”经贸对接会,并为2025联合国中文日主题活动助力,“国际范儿”越来越足。“我们期待,也相信会在更多更大的世界舞台上看到柘荣剪纸的身影。”金素清表示。

在这些活动中,柘荣剪纸不只展示技艺,更通过青年交流、乡村体验、文创赋能等方式,让外国人“动手剪一张”,在指尖的律动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温度与智慧。而在“走出去”的同时,国际友人也纷纷慕名而来,探寻剪纸的奥秘。

2023年,来自印度、东南亚、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名海外留学生走进靴岭尾,体验柘荣剪纸技艺,记录乡村风情。来自厦门大学的柬埔寨留学生索李静表示:“这里和我想象的中国乡村有很大不同,我要把这里的剪纸和故事带回我的家乡,做一个中国文化传播者。”

在柘荣剪纸传习馆,一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2006年,在柘荣文化馆金柳画廊,3位俄罗斯友人正围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春霞现场剪纸表演,其中一人手持相机,专注记录着指尖上的“东方魔法”……

暮色四合,传习馆的灯光亮起,墙上的《百蝶图》在光影中流转生辉——百蝶百福,破茧成蝶,翩翩起舞……那些从千年历史中飞来的纸蝴蝶,正扇动着翅膀,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