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实践分享】
我叫付新禧,是2024年“诚信之星”付志周的长子,从小就跟着父亲种树,无数次看着父亲扛着坎土曼在戈壁沙漠逆行的身影,见证父亲用生命把戈壁荒漠变成一片沙海绿洲。父亲忠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41年种了80万棵白杨,筑起34公里绿色长城,守护着18万亩良田,被称作“新时代沙海愚公”。
父亲20岁时响应国家号召,跋涉数千里,从中原大地来到新疆巴州,这一来,就是60年。沙漠每年都在吞噬着农田,沙进人退,过不了多久,整个村庄都有被吃掉的危险。倔强的父亲下定决心,天大的困难也要守住家园。从此,父亲和老乡们开始种树治沙,这一种就是一辈子。狂风有多猛,鸡蛋大的石头都能被刮起来砸伤人;流沙有多狠,本就不多的良田每年以3米到10多米的速度被吞噬;天有多干旱,年降水量仅6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种树有多难,为了给树浇水,我们常要到几公里外的河坝挑水拉水、挖渠引水,父亲的肩膀被扁担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遇到大风,老乡们都快快往家躲,我们却要往沙漠里冲,去救护小白杨。
风太大、沙太狠、天太旱,树苗一棵棵旱死,老乡们都无奈放弃了。但父亲一连数月在沙漠里探索,最后尝试用黄土盖沙、瓶子装水种树,竟奇迹般地把树种活了。他提出“先顾种活,沙沟为线,后顾成网,合网成片”的方法,迅速统一了意见,开始大规模种树。父亲总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直面问题,赢得了老乡们的尊重。
过去40年,缺资金缺技术的中国怎么创造出如此伟大的治沙成果?答案就在千千万万个像父亲这样的治沙人身上。如今,当地生态得到极大的改善,饭碗已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老百姓再也不被沙子欺负,生活越过越富裕。
父亲去世后,家里人商量着创立了三个产业。一是白杨乐器。父亲种植的白杨树材质软硬适中、稳定性强,我们以兰考泡桐树做音板、用白杨树做骨架制作乐器,已经过测试并投产。二是林下中草药。我们计划采取委托种植的模式,在白杨树下间种高品质中药材,提高经济附加值。三是制作绿色生态产品。用白杨树的边角余料生产花盆等可降解的生态容器,用白杨树和沙子作原料,制作餐具、茶具等新疆瓷器。作为儿女,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父亲那一代治沙人的足迹,接续奋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光明网记者金凌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