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联动 共奏强音——市县融媒看礼县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侧记


融媒联动 共奏强音

——市县融媒看礼县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侧记

  陇南日报记者 海秀芳

  金秋九月,“秦皇祖邑”沃野鎏金,秋色如绘。

  9月22日至25日,“市县融媒看礼县”全媒体集中采访暨全市新闻业务大练兵活动在礼县成功举行。来自市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及通讯员,以“新闻行动”的名义集结,用四天时间深入礼县23个采访点,沉浸式触摸礼县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从田间到车间,从园区到社区,从历史遗迹到民生工程,记者们用鲜活的镜头捕捉产业跃动的脉搏,用敏锐的视角记录文化传承的生机,用生动的笔触传递民生改善的温度,共同见证礼县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产业之“实”

  ——“金果子”链起富民强县新篇章

  秋晨微凉,23日早晨,采访团的车队沿西汉水畔行进。行至石桥镇,入目便是一片片如红绸般铺展的苹果园,白色大棚点缀其间。

  石桥镇玖号农业苹果基地里果香弥漫,记者们跟随基地负责人马双元走进果园,听他介绍产业发展情况。

  “果子糖度稳定在16度以上,智能水肥系统,物联网对苹果生长周期的精准管控,果实品质与单位产量同步提升……”聆听马双元的介绍,记者精准落笔,记录“这个会呼吸的苹果”生长规律。

  苹果是礼县的主导产业,为期3天的采访中,采访团走遍了多个产业发展一线,从石桥镇延伸至永坪镇矮化密植示范园、再到永兴镇礼县苹果产业集团,探访了苹果产业改造提质增效、智慧果园建设、苹果产业集团运营及数字化智能分选;也在远亮果蔬有限公司、盐官镇罗堡村苹果产业示范园,全面了解礼县苹果产业全链条发展态势。

  一路走来,一路感叹!“礼县的苹果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记者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动人的场景。成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现场快速剪辑出《礼县苹果熟了》的短视频,将这份秋日丰收的喜悦通过镜头传递出去。

  穿过连绵的苹果林,采访团来到1800亩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348座日光温室整齐排列,智能温控系统实时显示着棚内22℃的恒温数据。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我们能精准调控每株作物的‘小气候’。”园区负责人张晓军带领记者穿梭于蓝莓、羊肚菌、葡萄等作物区,水肥一体化管道如“血管”般串联起每座大棚。

  当记者的镜头对准正在棚内采摘西瓜的村民王秀兰时,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在园区务工每月挣3000多元,家门口就能赚钱!”记者们举起相机记录下她劳作的背影。

  产业振兴的“硬核”力量,在礼县鑫晟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得到更生动的诠释。生产线上,大黄切片机高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对大黄进行分拣。

  “公司构建了‘种植—加工—研发—贸易’的全链条,并与多所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持续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附加值。”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彩龙边介绍边向记者们展示着封装出口的中药提取物。

  “从田间到实验室再到国际市场,礼县正用科技杠杆撬动传统农业的价值跃升。”文县融媒记者韩志兴感叹。

  行程结束时,记者们翻看着采访素材,纷纷表示,“这次采访,颠覆了我们以往对礼县特色产业的认知。礼县用‘科技芯’激活‘土特产’,让秦人故里的产业血脉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强劲的脉动”。

  文旅之“韵”

  ——千年古韵焕发时代新彩

  产业的兴旺,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坚实的底气。而这份底气,又滋养着另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瑰丽的自然风光。跟随产业发展的脚步,采访团仿佛也循着历史的脉络,步入了礼县如诗如画的文旅长廊。

  在西汉水生态廊道I区,记者们仔细研究起了项目指挥部的公示栏里的数据——河道两岸垃圾清理0.54万方、新建污水管道2.9公里、生态养护3.9万平方米、建成绿植隔离带1.2公里……

  “这不是简单的清淤铺砖,等正式建成使用后,相当于把山水灵气还给了群众。”两当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鹏按下快门,镜头里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童与岸线绿植构成和谐画卷。

  历史的回响在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激荡。去年9月开园以来,这座投资13.8亿元的文化园区已接待游客近145万人次,350亩核心区集合科技馆、骑马场、文创店等业态,形成“体验—消费—传播”完整链条。

  “不到礼县,不足以读懂秦文化;不到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不足以读懂诸葛亮。”参观结束后,成县融媒记者李小晶这样感慨道。

  穿过千年烽烟,采访团来到红河镇秦皇湖旅游度假区。记者们登上观光游轮,碧波万顷间,湖景木屋、亲子采摘等项目错落分布,“全域全季全龄”的文旅矩阵初现雏形。

  “从看风景到品文化,我们正打破旅游边界。”红河镇党委书记尚永锋的话语中,透着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践行。

  快门不停、感叹不停,每到一处,采访团成员纷纷与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

  “礼县没有刻意打造‘网红打卡点’,而是用山水资源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村民成为文旅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西和县融媒记者梁云霞有感而发。

  “从生态廊道的‘共享空间’到三国产业园的‘沉浸体验’,从秦皇湖的‘山水经济’到县城里的‘民生场馆’,礼县没有复制粘贴‘千城一面’,而是捧着西汉水的灵动、揣着秦三国的厚重,走出了一条文化浸润、产业赋能、民生共享的文旅融合新路。”返程途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艳在采访本上写道。

  车窗外,晚霞中的祁山武侯祠轮廓渐隐,而这座古城的故事,正随着采访团的镜头与笔触,向更远处传扬。

民生之“暖”

  ——细碎时光里流淌的幸福滋味

  走进礼县实验中学,智慧黑板、可调节课桌椅与智慧教室折射出教育之变。学校新增的音乐室,让高二学生陈思彤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这所总投资2.46亿元的现代化校园,46间教室配备护眼灯与智能教学设备,综合实验楼里音乐、美术、心理咨询室一应俱全,9月30日首批3000多名学子入驻后,智慧操场的跑步数据系统还能帮体育生精准训练。”校长李军平动情介绍。

  穿梭于学校走廊,每一处细节,都让西和县融媒记者何璐无比感慨:“从可调节桌椅到营养食堂,每个细节都在说‘以学生为本’,这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承载梦想的摇篮。”

  从一张课桌到整座校园,硬件升级承载着万家期盼。

  而西城老年养护院同样进入收尾阶段,养护院负责人带记者参观了无障碍电梯、紧急呼叫系统和康复理疗室:“400张床位全部采用适老化设计,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

  “作为礼县本地的记者,有幸见证了家乡最动人的变化:新建的智慧校园里孩子们有了追梦的底气,养老院里老人们安享幸福晚年。这一‘朝阳’与‘夕阳’的温暖呼应,正是礼县用心用情绘就的民生答卷,让我倍感自豪。”礼县融媒记者蔺淇说。

  民生温暖,藏在礼县的朝朝暮暮中。

  傍晚时分,全民健身中心泛着暖光。这座投资1.8亿元的场馆,日均接待600人次,免费开放日里挤满了打球健身的市民。“设施专业还实惠,下班后终于有去处了!”市民刘女士的笑脸,映照着礼县“体育为民”的初心。

  徽县融媒记者尚佳伟说:“礼县的变化肉眼可见,全民健身中心设施齐全、环境好,给民众提供了优质的健身空间,真心期待礼县发展越来越好。”

  四天的行程很快结束,却在紧凑的节奏中沉淀出沉甸甸的收获。结业仪式上,思想的火花持续碰撞激荡——记者们围绕实践见闻深入交流,一个个内容“精粹”、要点“精准”、融合“全面”的优秀作品跃然呈现,成为这段学习之旅最鲜活的注脚。

  从产业园区的蓬勃生机到文旅景区的诗意绽放,从社区街巷的烟火温情到田间地头的耕耘希望,我们看到了一个产业坚实、文旅融合、民生幸福的活力礼县,正以奔跑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金秋启程,未来可期。虽然此次活动的帷幕已然落下,但新闻人的脚步永不停驻。今后,大家将继续扎根泥土、奔赴现场,用脚步丈量陇南的山山水水,用笔触记录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共同书写新时代陇南新闻事业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顾洋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