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本报讯 (记者韩冬 通讯员杨冶)9月28日11时18分,滦南青坨营西收费站内,随着收费员将第一张通行卡递到驾驶员手中,首辆汽车平稳驶入车道,标志着秦唐高速主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继唐津、沿海高速后第三条连通天津的快速通道,不仅让沿线群众出行更便捷,更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秦唐高速全线总长74.54公里,其中唐山段全长46.87 公里。秦唐高速唐山段作为唐山东南部重要货运通道,串联起滦州市、古冶区、滦南县、丰南区四大区域,分流唐山东部高速交通流,填补了当地部分区域高速路网空白。
“以前去丰南走亲戚,绕国道得近一个多小时,现在走高速半小时就能到!” 滦州居民王先生举着手机记录通车时刻,难掩激动。据了解,通车后滦州至昌黎通行时间从原来的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古冶区、滦南县、丰南区更是形成“半小时交通圈”,群众出行效率大幅提升。
项目建设中,建设团队攻克多重难题,以科技创新铸就精品工程。面对滦河特大桥横跨主河道及泄洪区、地基承载力低、汛期施工难等问题,团队创新采用“增加桩长”“分阶段施工+ 临时导流” 方案,提前25天完成跨河主体施工;迁曹铁路转体桥施工时,国内首创“无后拼段钢箱梁曲线异形一次性转体成桥”工艺,通过BIM模型模拟与实时校准,完成7200吨重、172米长钢箱梁62度转体,且全程未影响火车通行,实现建设与运营 “零冲突”。
绿色与科技同步发力,是项目另一大亮点。项目开展的《沥青路面建设周期碳排放量化评价体系及钢渣碳减排技术应用研究》成效显著,用钢渣替代天然石料,既减少废弃物堆积、降低碳排放,还节约成本,提升了路面性能。截至通车,项目已申报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多项技术达行业领先水平。
同时,该高速融入“智慧交通”建设,全线部署超远距毫米波雷达,结合全面化交通态势感知、无盲区视频监管、动态分车道精准控制等技术,可实时监测路面状况,精准识别交通事故、车辆故障等事件,实现全路段交通事件全覆盖监管。这些技术能有效提升货车通行效率30%以上,交通事件识别准确率超97%,为高效路网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秦唐高速唐山段的开通,优化了京津冀高速路网布局,完善了京津与东北方向交通通道。”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高速的运营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为当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致富激活新动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