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继"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大同朔州忻州)片区交流推进会召开后,日前,山西省工商联在临汾市再度集结,召开(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片区交流推进会。此次会议汇聚山西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农业农村厅、省光彩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临汾、运城、长治、晋城市工商联代表,省级金融保险机构负责人,省民企100强代表,"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典型项目企业代表及结对帮扶村代表等80余人参加会议。以片区交流为纽带,以经验共享为抓手,为山西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会议紧扣临汾、运城、长治、晋城4市"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实效,既做"总结者",系统梳理4市行动开展成果;也做"推介者",向民间资本精准推送乡村产业潜力项目;更做"赋能者",详细解读山西本省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普惠金融支持举措及综合金融保险服务,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搭建政策与资源对接平台。
会上,临汾、运城、长治、晋城市工商联及安泽县、河津市工商联围绕"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保障"核心思路,分享行动落地的实践经验;锦绣大象、华康药业、云丘山旅游、临猗县御品一园、沁润农业、晋城河南商会等企业与商会,则聚焦"农业提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目标,讲述典型项目的运营模式与惠民成效。此外,10家山西百强民企代表与10个结对帮扶村现场完成合作对接,为村企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从12家工商联、企业、商会的实践路径中可清晰地看到,在"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中,各级工商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构建"高位推动、产业为核、消费助力、公益惠民、党建引领、金融赋能"工作格局,成功探索出一条"村企共建、利益联结、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构建协同机制,让"部门事"变"全局事"
"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高效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引与协同机制的坚实支撑。山西各地工商联坚持把"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作为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主动将其纳入地方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工商联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民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层级、立体化工作格局。通过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项目台账、督导考核等制度机制,实现政策协同、资源统筹、力量整合,推动行动从"部门事"上升为"全局事",从"企业个体行为"转化为"系统工程",为"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落地见效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临汾市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286家企业与287个村结对,参与兴村项目349个,形成"企业参与、村有帮扶"的局面。运城市成立由工商联、农业农村局、金融机构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建立"一台账、一协议、一清单"的项目管理体系。长治市则聚焦"供需匹配",联合多部门成立专项小组,建立"村企需求信息库",精准对接企业资源与乡村需求,推动165家企业与村庄结对,落地项目291个,实现村企合作"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打造"兴村"引擎,产业先行推动乡村价值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山西各地在"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中,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核心任务,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市场需求,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等模式,深度参与特色种养、加工、文旅融合、中医药、电商物流等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卖体验"转变,实现乡村产业价值链的全面升级。
长治振东集团深耕中医药产业,在平顺、壶关、黎城等地建设67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创新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分红机制,带动600余名脱贫户人均年增收1万到2万元;同时带动30余家上游小微企业发展,间接带动2.5万人稳定增收,实现“农民变工人”的身份转变,让农户在产业链中获得长期稳定收入。
晋城陵川信达生活广场挖掘山区生态资源,投资13.7亿元打造“七彩太行”冰雪经济项目,流转246亩村集体土地,通过“冬季滑雪、夏季露营”的运营模式,打破山区旅游“一季热、三季冷”的困境,实现“一季变四季”全年运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600余个,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临汾超正果业聚焦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在吉县建设苹果产业融合示范园,整合村集体、果农成立合作社,实现技术、品牌、销售“三统一”,带动周边3000亩果园升级,区域总产值突破1亿元,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同时,企业开设“田间课堂”,培训果农3600人次,并建成“苹果文化广场”“农民科技书屋”等公共设施,形成“一业兴、多村富”的产业辐射效应。
此外,运城临猗仁核山谷公司打造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带动550户农户增收;万荣华康药业建设3万亩中药材基地,惠及1万户药农……这些案例充分证明,通过“共建产业链、共享价值链、共构利益链”,可实现“企业增效、村集体壮大、农民增收”三方共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打通销售渠道,让“土特产”走进“大市场”
农产品“销售难”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瓶颈。山西各地工商联针对这一痛点,积极搭建“线上+线下”消费帮扶平台,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定向采购、直播带货、电商助销、展销推介等多种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依托龙头企业、电商平台、商会组织等主体,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帮扶体系,推动“土特产”进入“大市场”,实现“农产品”向“商品”“礼品”“网货”升级,既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又增强乡村产业的市场活力与品牌影响力。
运城临猗御品一园在电商助农上成效显著。2024年,该企业线上销售额达3.1亿元,带动2万户农户增收。更值得关注的是,临猗电子商务协会以“抓好电商培训、创新电商模式、发挥电商作用”为抓手,带动全县6万多电商从业人员创业就业,帮助和引导销售各类水果20多亿斤,让更多农民掌握“数字技能”,成为乡村产业的“经营者”而非单纯的“生产者”。
临汾、晋城两地积极推动消费帮扶落地。2024年,临汾市民营企业采购农副产品700余万元,帮助销售农副产品2000余万元。晋城市截至今年8月底,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累计直接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近400万元,帮助销售160余万元,以“消费”为纽带,架起城市与乡村的“供需桥梁”。
提升民生福祉,让乡村“外在美”兼具“内在好”
民营企业在参与产业振兴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建设,推动乡村从“外在美”向“内在好”转变。公益帮扶也逐步从“临时捐助”向“系统赋能”转变,从“点上开花”向“面上结果”延伸,成为“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中最温暖、最接地气的内容之一。
临汾华康药业在教育帮扶上探索长效机制,设立“董子清奖学金”长效教育帮扶基金,每年对公司员工子女及包联村考入大学的学生进行3000至8000元不等的奖励。自2010年设立至今,累计资助362名学子,发放奖学金总额超过137.76万元,为农村学子搭建起“求学桥梁”。近年来,该公司进一步拓展帮扶维度,成立多个“扶贫车间”,定期组织召开“扶贫就业专项招聘会”“稳岗扩就业”网络招聘活动,以“教育+就业”双帮扶,为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本土人才”。
河津宏达集团则聚焦农村公共服务升级,启动“一街三中心”项目,投资1亿元在小张村建设民俗文化街、党群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儿童托管中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0万元收入,为群众增加收入350万元,实现“民生改善”与“集体增收”双赢。
此外,临汾玉和泰煤业投资500万元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硬化工程,改善62户村民生活条件;晋城浩翔控股集团设立关爱基金,近三年累计资助北街街道及北石店镇困难学生195人,发放助学金26.1万元……这些公益行动,让乡村不仅有“产业兴旺”的“底气”,更有“生活幸福”的“温度”。
激活“红色引擎”,推动村企深度融合
党建是“万企兴万村”行动的“红色引擎”。山西各地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行动全过程,探索“村企共建党支部”“党建联合体”“交叉任职”等模式,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促、治理共抓。通过党建引领,强化政治保障、思想引领和方向把控,实现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促共进;一批民营企业家通过担任村支书、荣誉村长、发展顾问等职务,从“致富带头人”转变为“共富领路人”,推动乡村治理体系能力和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形成“党建强、产业旺、乡村兴”的良性循环。
云丘山旅游公司党支部创新“党建+文旅”模式,联合大河村、东沟村、下川村党支部成立“中共关王庙乡云丘山乡村旅游中心委员会”,该公司董事长张连水兼任村企联合党总支书记,以党建为中心,村委和企业干部交叉任职,实现“发展规划同制定、重大项目同决策、基层治理同推进”。这种“村企党组织一体化”模式,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与乡村资源,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
河津西磑村则探索“党建+电商”模式,由方达洗煤总经理薛民担任村支书,带领村“两委”班子打造“红色电商”基地,走出一条“党建+特色产业+电商运营”新路径,将西磑村从贫瘠落后小山村发展成美丽宜居“网红”村,为“党建赋能乡村产业”提供了生动样本。
破解发展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堵点之一。山西各地工商联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联合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通过设立“金融超市”、开展“银企对接”、推出“兴村贷”“工商贷”等专属金融产品,建立“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产业、民营资本、兴村项目倾斜;同时通过授信支持、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心,为“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保障。
长治市工商联在金融服务上不断创新,启动民营企业“金融超市”工作站,组织了22场银企专场对接会,为2111家民企解决贷款超26.5亿元;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乡村产业。晋城市工商联与人行、工行、农行、农发行、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约助力“万企兴万村”晋城行动战略合作协议。今年3月份与中国发布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工商贷”,重点解决企业在转型高质量发展、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运城市工商联搭建金融惠企、法治助企、政策联企、亲清助企平台,协调帮助203家企业获得贷款累计23亿元贷款,授信24.67亿元。
从临汾、运城、长治、晋城四市的实践来看,“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不断增强,各地紧扣“特”“优”“新”三字诀,不断擦亮“特”字牌、做足“优”字功、提高“新”含量,在三晋大地建立起了一个个民营企业推动“产业兴村”的生动样本。
山西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组织动员,凝聚共识、笃行实干,完善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