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北疆 创新向未来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9月23日至26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举行。这场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匠心铸梦,向新而行”为主题的行业盛会,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大国工匠、技术能手与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大国工匠和广大职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卓越贡献与创新成果。

  在这场国家级的“匠心盛宴”中,自治区总工会精心打造的“工创未来·匠铸北疆”展区备受关注,不仅让北疆大地的工匠风采得以展现,更以“创新突破、匠心传承、产改赋能”的深度实践,勾勒出内蒙古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宏伟蓝图。

  从草原深处的风电光伏到大国重器的精密制造,从车间班组的技术攻关到工匠传承的薪火接力,内蒙古的工匠们用双手诠释匠心,用创新书写担当,在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舞台上,让北疆的“工匠之星”愈发闪耀,“内蒙古制造”的品牌更加响亮。

  创新成果背后:一线工匠的破题之道

  内蒙古展区紧扣自治区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的工作大局,将科技感、工业风与北疆文化深度融合,构建起“5大板块+2大专区”的立体化展示格局,全方位呈现内蒙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与工匠的创新活力。

  “这个牵引锁止装置真不简单,纯机械结构就能实现全自动锁止,比传统弹簧结构安全多了!”在内蒙古展区的“职工创新成果集市”前,来自江苏的参展嘉宾围着一件看似普通的机械部件频频称赞。

  这件由北疆工匠李冬凉及其团队研发的“机械式自锁防脱落牵引锁止装置”,是专门针对机场拖拽设备设计的创新成果,仅凭零件自重与机械联动即可完成锁止动作,彻底解决了传统弹簧结构易疲劳断裂的行业痛点。

  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现场,内蒙古展区的职工创新成果以“高含金量”与“实用性”并重的特质圈粉无数,既不乏突破行业瓶颈的重大技术革新,也有贴近生产一线的“五小”创新,彰显了从“大国重器”到“民生细节”的全维度创新实力。 

  40余项职工创新成果背后,是各级工匠与一线职工深深扎根一线,在日常工作中“遇难题、解难题”的智慧结晶。自治区总工会在成果筛选阶段便明确导向:既要体现内蒙古产业特色,更要突出“实用性、创新性、推广性”,让每一件展品都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微动力”。

  在重工业与高端制造领域,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和正火工艺、小口径火炮身管等“镇馆之宝”引发广泛关注,以工艺突破提升产品精度与寿命,体现了内蒙古在装备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而机械式自锁防脱落牵引锁止装置等成果,则以巧妙设计解决了运输行业的安全痛点,展现了一线职工的实践智慧。

  从“工业黄金”到“生活日常”,稀土和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自治区总工会此次围绕稀土产业链打造了特色展示区,从上游生产工艺到下游终端应用,全方位展现“稀土+”的创新魅力。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模型、稀土永磁电机、稀土断热涂料、稀土文创产品、稀土农肥助剂等成果,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工业黄金”如何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力领域的创新成果同样令人瞩目。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带来的预警通讯安全帽、F—12芳纶防割手套等“五小”创新成果,虽看似小巧,却解决了作业中的实际难题。“这些成果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反复琢磨改进的,能得到同行认可特别受鼓舞。”职工王强道出了一线创新者的心声。

  大会期间,大国工匠高凤林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展区,听取职工创新成果的详细介绍,并与来自全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建筑建材等领域的各级工匠代表面对面交流。

  在展区设置的“工匠做客间”,每天都会举办2至3场直播,内蒙古工匠与各地参展嘉宾围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内蒙古展区日均接待参观者数千人次,工匠们的技术分享、成果解读与互动演示,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匠心薪火相传:“娘家人”搭台培育“后浪”

  大会期间,一场关于“匠心传承”的活动同步在重庆举办。自治区总工会将北疆工匠训练营“搬”到了这里,43名北疆工匠培育对象,通过现场教学、工匠探馆、专家讲座以及走进高校和企业等方式开展“集训”。

  “此次训练营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更感悟到了前辈身上的工匠精神。”“工会组织对劳模工匠的关爱非常暖心。”……9月25日举办的北疆工匠培育对象训练营“娘家人探营”工匠交流座谈会上,学员们畅谈培训感受。

  “从普通工人到工匠,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座谈会上,大国工匠、北疆工匠代表与43名北疆工匠培育对象围坐一圈,没有冗长的议程,没有生硬的宣讲,只有老中青工匠之间心贴心的经验分享。

  现场,培育对象对自己在技能提升、创新突破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向工匠前辈请教,工匠耐心倾听,结合自身经验逐一解答,鼓励大家要沉下心来钻研技术,在反复打磨中攻克工艺瓶颈,于深耕细作里突破技术壁垒。

  “这次座谈会让我深受触动,不仅学到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更感悟到了前辈们身上那份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感受到了工会组织对劳模工匠的关爱。”一位培育对象说道。

  此次参展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学习提升的过程。内蒙古参展团队与北疆工匠培育对象一起穿梭于各展区,重点学习了兄弟省份在工匠培育、创新激励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工匠人才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我们不仅要‘培育’,更要‘服务’。”自治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将北疆工匠训练营“搬”到重庆,就是为了让培育对象能近距离接触全国各行业顶尖工匠,在大会的氛围中开阔视野、提升格局。

  据了解,此次北疆工匠训练营的43名培育对象,均来自内蒙古重点产业领域,是内蒙古工匠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自治区总工会计划通过“理论学习+实操培训+交流实践”的模式,将他们培养成为各行业的技术骨干,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大会,内蒙古工匠与全国各地的匠星们切磋技艺、交流互鉴,不仅展示了一线产业工人的创新风采,同时也在别人的创造智慧中汲取营养。

  “我们不仅要‘走出来’展示自己,更要‘带回去’先进经验。”自治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跨区域的交流成果,将成为推动内蒙古产业工人队伍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

  产改纵深推进:制度保障托起“工匠摇篮”

  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参展,既是内蒙古各级工匠创新成果与创新力量的集中展现,更是自治区总工会近年来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的深厚积淀。

  一直以来,自治区总工会以“试点先行、全域推进、精准赋能”为思路,从制度层面为工匠人才培育搭建起“成长阶梯”,让越来越多的一线职工能凭借技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工匠精神在北疆大地蔚然成风。

  “产改不是‘一阵风’,而是要真正扎根基层、服务产业。”自治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产改推进过程中,内蒙古持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自治区政府将“产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通过试点单位的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符合内蒙古产业特色的产改路径。

  截至目前,内蒙古已累计培育建设四批195家产改试点单位,其中第一批全面试点和项目试点单位21家,第二批项目试点单位40家,第三批综合示范点20家、非公有制企业项目试点单位60家,第四批综合示范点54家,形成了覆盖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的“多点开花”格局。

  同时,自治区总工会以内蒙古工匠学院建设为抓手,构建起“企业+院校+工会”的培育体系,30家工匠学院年均培养技能人才超万人次;通过“北疆工匠”选树、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等举措,形成了“大国工匠引领、北疆工匠示范、企业工匠支撑”的人才梯队。此次参展的40余件成果,正是这种培育体系结出的硕果,其中80%来自各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充分印证了“基层是创新的沃土,工匠是创新的主力”。

  在30家内蒙古工匠学院中,职业院校19家、企业培训机构9家、盟市工人文化宫1家、工会事业发展中心1家。其中,8家“内蒙古特色产业(新质生产力)工匠学院”涵盖新能源、现代乳业、绿色算力、生物科技、稀土、新能源汽车、绿电铝、人工智能等行业及领域,精准对接内蒙古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首批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

  在内蒙古产改的版图中,包头市“工匠之都”的建设无疑是亮眼一笔。作为内蒙古工业重镇,包头市拥有包钢集团、北重集团、中国二冶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汇聚了稀土、装备制造、钢铁、铝业等优势产业,具备培育工匠人才的深厚基础。自治区总工会连续四年出台文件支持包头打造“工匠之都”、职工创新示范区、“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和打造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推动包头市成为内蒙古工匠人才培育的高地。

  如今包头市,已成为内蒙古工匠人才最集中的地区:拥有3位大国工匠、24位北疆工匠、8位北疆工匠培育对象、包头工匠167人、包头工匠培育对象20人。

  “包头市的实践证明,只有让工匠人才得到尊重、获得回报,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工匠热情’。”自治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既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动员大会”。下一步,内蒙古将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完善工匠培育机制,搭建更多跨区域、跨行业交流平台,让更多一线职工能凭借技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工匠精神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创新成果的硬核亮相,到匠心传承的软性培育,再到产改政策的制度护航,内蒙古以此次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为契机,既展现了工匠人才的卓越风采,更释放出“让工匠人才成为最闪亮的星”的鲜明导向。

  未来,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持续深化,北疆大地必将涌现出更多扎根一线的能工巧匠,以匠心筑梦,以创新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工匠力量。

  (本版文图均由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提供)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