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沙棘果 蝶变“金果果”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通讯员 官航

核心提示

  茫茫戈壁滩上,5.2万亩沙棘林如绿色绸缎般铺展天际。凭借这颗“红珍珠”,九师一七○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生态+产业”“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推动沙棘产业全面升级。2024年,该团收获沙棘果1.84万吨,实现产值1亿余元。沙棘让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团场”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戈壁染绿

  十八载耕耘筑起防护屏障

  9月18日,一七〇团退休职工黄启明在大果沙棘地里,看着职工采摘沙棘果不禁感叹:“谁能想到,曾经连芨芨草都长不高的地方,如今成了‘绿色银行’。”

  “风吹沙砾跑,满地不长草”是2003年一七〇团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2006年,时任一七〇团团长的李保山随考察组赴石河子农垦科学院考察,谈及团场特殊地理条件时,石河子农垦科学院研究员王东健推荐种植沙棘,介绍沙棘耐寒、耐旱、耐盐碱,适合在荒漠中生长,并带领其前往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参观。李保山萌生想法,心想“沙棘能在石头缝里扎根,说不定也能在我们那活下来”。

  2007年,一七〇团党委决定试种700亩沙棘。为争取资金,李保山带着沙棘果枝跑遍兵团机关各个部门,一遍遍讲述种植沙棘的潜力。

  九师一七○团沙棘林一隅(资料图片)。官航 摄九师一七○团沙棘林一隅(资料图片)。官航 摄

  在李保山的不懈努力下,同年9月,沙棘种植项目获批,3200万元资金注入戈壁。一七〇团原林业管理站站长张伟主动承担试种任务,他说:“种的苗3天不浇水就枯死了,浇了水又怕被风拔起。有一次,一场沙尘暴把刚被水浇活的苗全刮倒了,我们蹲在地里直掉眼泪。”

  那些年,张伟和队员天不亮就用车拉水浇沙棘苗,衣服经常被汗水浸湿,皮肤晒得黝黑,指甲缝里满是沙土。他们失败一次总结一次经验,倒下一片沙棘苗补种一片,改良土壤、引入滴灌系统,历经4年摸索出“滴灌+防风障+土壤改良”配套技术,使得沙棘苗成活率超85%。

  2009年春天,当第一株沙棘苗结出果,张伟摘下一颗品尝,酸涩的味道让这位硬汉红了眼眶。

  2007年试种700亩,到2013年突破2.6万亩,沙棘林如绿色长城般挡住了风沙。监测数据显示,种植沙棘后,该团年5级以上沙尘大风天气从218天减至127天,年降水量从61毫米增至83.7毫米,空气湿度从46%提升至58%。

  如今,一七〇团曾经的戈壁滩上,沙棘林形成绿色防护网,引来了黄羊、野兔和鸟类,6000亩野生胡杨林也焕发了生机。从风沙肆虐到绿意盎然,该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抱团发展

  产业链延伸点“棘”成金

  “今天的天气好,周边过来采摘游玩的人真不少。”9月14日,一七〇团六连职工刘中红一边采摘挂满枝头红彤彤的沙棘果,一边笑着对身边的妻子说。

  而在7年前,这些“金果子”是职工群众眼中的“烫手山芋”,挂满枝头却无人问津。

  9月16日,九师一七○团六连职工刘俊华采摘沙棘果。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通讯员 王成营 摄9月16日,九师一七○团六连职工刘俊华采摘沙棘果。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通讯员 王成营 摄

  2018年,一七〇团沙棘林发展到5万亩,却因“储存难、销售难、加工难”无人愿意接管。即使抓阄分到林地,不少职工群众仍选择外出务工,也不愿意管理沙棘林。

  “一天摘200公斤,却只能看着果子烂在地里,心疼啊!”时任新疆丝路沙棘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军扬记得:“那时候职工群众见面就问我,沙棘果卖出去了吗?”王军扬为销售沙棘果发愁。

  当时,一七〇团党委决定,不能让职工群众流汗又流泪,必须建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该团领导带着沙棘样品跑遍全国,承诺“提供原料、保障水电”,用诚意招商引资。

  关键时刻,王军扬站了出来:喊出“抱团发展”的口号。

  “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怕合作社不靠谱,我就一遍遍讲抱团发展的好处。光卖鲜果每公斤赚2元,合作社加工后能赚8元,承诺一定让大家赚钱。”王军扬说,“终于有20户职工加入,当年就销售沙棘果800吨。”

  2021年,王军扬牵头成立合作社,带着样品跑遍全国。“为谈成合作,我在一家加工厂门口等了很多天,对方被我的真诚感动,与我们签了购买500吨沙棘果的合同。”之后,合作社与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建立“订单兜底”模式:加工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合作社统一组织采收沙棘果。

  王军扬信心满满:“要延伸产业链,让职工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合作社成立以来,已累计为社员及种植户销售沙棘果1.5万余吨,沙棘从“生态树”变成了“致富树”。

  “我们加入合作社,采收、运输不用操心,收入也多了。”一七〇团六连职工雷秋萍说。

  随着销售渠道畅通,团场向产业链纵深发展,吸引了更多企业落户。2023年,通过招商引资,新疆丰裕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该团,建成冷库和原浆生产线。

  产业链延伸拓宽了职工群众的增收渠道。该团七连职工王雪花建了沙棘茶叶厂,用叶制茶,年销售额超60万元;沙棘育苗户出售种苗,每亩增收3000元。目前,团场38%的职工群众发展沙棘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链条。

  深加工让沙棘“附加值”翻了几番。2022年,一七〇团获评“兵团农业产业强镇”,2023年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截至目前,一七〇团已有5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沙棘籽油、面膜、保健品等36类沙棘产品。九师和一七〇团统筹整合1.89亿元专项资金打造现代化沙棘产业园,投入1.38亿元打造“采收—速冻—仓储—加工”产业链,建设2条速冻隧道、10座冷库、9座标准化厂房,实现沙棘“从枝头到车间”无缝衔接。

多点开花

  沙棘果变身“致富果”

  “大家来看看,这是我今天采摘的新鲜沙棘果,这会正在往合作社交果子……”9月19日,一七〇团职工乔家刚一边向合作社交采摘的新鲜果子,一边向网友介绍道。

  乔家刚的变化很有代表性。2019年,他还在犹豫是否继续种植沙棘;如今,他和大家一起采摘、直播销售沙棘果,依靠沙棘年收入超15万元。他笑着称,现在盖了新房还买了车,这都是沙棘的“功劳”。

  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围着沙棘转”:有的种植沙棘蘑菇,有的经营沙棘采摘农家乐……2024年,一七〇团职均收入达4.2万元,较2010年增长5倍。

  9月15日,九师一七○团直播达人蒋灿灿在沙棘地里直播销售沙棘产品。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通讯员 王成营 摄9月15日,九师一七○团直播达人蒋灿灿在沙棘地里直播销售沙棘产品。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通讯员 王成营 摄

  “家人们看过来,沙棘果不仅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该团职工付秀芳在沙棘林中边采摘,边与网友互动,她讲述的沙棘故事,让兵团精神随果香“飘”向远方。

  很多网友没见过沙棘,对戈壁变迁感兴趣。付秀芳在直播时,不仅介绍沙棘果的营养成分,还带网友看沙棘林,讲述戈壁到绿洲的蜕变故事。她的短视频账号有种植日常、戈壁风光和老一辈艰辛往事等内容,每条视频都饱含真挚情感。

  在付秀芳的带动下,更多职工群众加入直播队伍。该团七连职工杨喜红说:“付秀芳教我直播带货、剪视频,现在我也能在镜头前卖沙棘产品了。”

  近年来,一七〇团抢抓互联网机遇,孵化多名本土网红主播,形成矩阵。2024年,新疆戈壁记忆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线上销售额突破1亿元,沙棘产品在抖音、淘宝等平台销量居全国榜首。

  一七〇团党委副书记、团长李培先说,不仅要种出沙棘林,更要“种”出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如今,沙棘成林、果实盈枝,职工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品牌建设提升沙棘价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后,沙棘每公斤售价提高5元;“富锶沙棘”认证打开高端市场,产品溢价30%。线上,“小芳沙棘”等抖音账号成为全网单品类销售冠军;线下,产品进入华润万家、永辉等商超。品牌效应让产业焕发生机,使沙棘从“棘果”变身“金果”,该产业也成了该团的支柱产业。2024年,一七〇团沙棘总产量1.84万吨,产值达1.07亿元。

  从风沙肆虐到绿意盎然,从贫瘠落后到民富团强,一七〇团奋力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而有关沙棘的故事,仍在精彩讲述。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