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屏幕,正成为小米与苹果创新竞争的逆转节点


  一块小小的屏幕,对于智能手机行业而言,是一个见证变革的窗口。

  18年前,初代iPhone的问世,开启了触屏交互的智能手机时代;而如今,iPhone被吐槽创新乏力,以小米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们正在接棒,让智能手机再次进入交互革命。

  9月25日,小米17系列正式发布,其开创性的背屏设计让外界眼前一亮。不只是炫技,这块背屏也在应用交互、影像、游戏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玩法,有望开启智能手机全新的交互范式。

  背屏只是小米从追赶到超越苹果的冰山一角,小米17系列还带来了三大领先的国产技术,实现了屏幕、影像、续航体验上的全面领先。从小米12系列的正式对标,到如今小米17系列的多点超越,小米与苹果之战正迎来创新逆转节点。

  iPhone开创触屏交互时代,如今小米接棒创新

  屏幕是用户与手机交互的核心载体,而屏幕的演变,也见证着手机行业的创新历程。

  2007年,初代iPhone的电容屏定义了现代智能手机的“多点触控”交互范式,让功能机时代的物理键盘成为历史。《时代》杂志也将初代iPhone评为“2007年度发明”,直接导致诺基亚、黑莓等传统手机巨头溃败。

  在触屏交互范式下,智能手机行业进入了一段繁荣期。但遗憾的是,此后,智能手机的屏幕和交互也进入了多年的瓶颈期。

  直到2016年小米MIX的问世,首次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引发众多手机厂商的跟进,开启了智能手机的全面屏时代。如今,全面屏带来的更高的屏占比,更高的信息呈现效率,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标配。

  而这一次,小米又做出了新的尝试。在9月25日的雷军年度演讲上,小米17系列正式发布,其中Pro系列采用的独特的妙享背屏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带来了在屏幕交互变革上全新的思路。

  这块背屏也带来了更多玩法,绝非“为了创新而创新”。比如在很多场景下,用户在收到通知时可能要频繁的解锁手机,不仅交互繁琐,也更加耗电。而背屏可以将多个应用的信息更高效的展示出来,买了机票可以显示登机信息,打车的时候能展示距离、车牌等,订了外卖不用打开主屏幕也可以实时查看订单状态,极大提升了应用交互效率。

  背屏也将小米17 Pro系列强大的影像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用户翻转手机,即可使用超高动态大底主摄实现超高画质自拍,或者使用超广角拍多人合影、用长焦拍妆容细节,妥妥的自拍神器,无疑将受到众多女性用户的欢迎。

  雷军在发布会上还展示了一个诱人的使用场景,那就是搭配专属复古游戏保护壳之后,利用手机壳内置的实体按键,可以在背屏上玩复古像素风小游戏。当你坐飞机感觉无聊时,这将成为打发时间的利器。

  另外,背屏还支持个性化壁纸、AI壁纸、萌宠、便利贴等多种功能,相信其未来的潜力远不止于此,用户们拿到手之后也能探索更多实用好玩的玩法。数据显示,小米17全系开售5分钟,刷新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销额纪录。从中也可见用户们对背屏设计的认可。

  在当前的智能手机行业,iPhone创新放缓成为行业共识,如今以小米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已经接棒成为创新主力。不只是直板机,在折叠屏上更是如此。

  IDC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23年起,中国已经超越其他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折叠屏手机市场。依托成熟的本土供应链体系、消费者对前沿科技的高接受度,以及厂商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中国在折叠屏手机的市场主导地位将长期稳固。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国产手机厂商在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攻城略地时,iPhone的折叠屏产品仍在传闻之中。

  从追赶到超越,小米正多点逆袭苹果

  2021年,小米12系列发布,雷军提出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开始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随后的小米13、14、15系列连续三代口碑和销量均迎来爆棚。

  而经过多代成功产品的积累之后,如今的小米17系列正式开始与苹果正面交锋。从发布时间来看,小米17系列不仅与iPhone 17系列同在9月份推出,在产品命名上也直面苹果,从小米15直接跨代越级至小米17。

  这不是简单的命名游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抉择。从产品组合来看,此次小米17系列进行全面变阵,推出了小米17、小米17 Pro、小米17 Pro Max全维对标iPhone 17系列,显示出强大的产品自信。

  除了全新的背屏设计,与iPhone 17系列相比,此次小米17系列也实现了屏幕、影像、续航等多方面的领先。

  屏幕方面,小米17系列采用全新的M10发光体系,联合产业链伙伴卢米蓝成功开发出全新国产红色发光主材,这也是国产发光材料发光效率首次实现国际领先;小米17 Pro Max更是独占最新一代屏幕技术:超级像素,在清晰度比肩传统2K的同时,功耗还大幅降低。

  影像方面,小米17 Pro系列搭载国产LOFIC第三代高动态技术,可媲美专业相机的16EV超高动态范围,实现全球领先;同时在徕卡Summilux影像系统的加持下,成就了“逆光之王”的表现。

  电池方面,小米17系列采用新一代小米金沙江电池,这也是小米旗舰史上最大容量、最高密度、最高硅含量的电池。实现了16%超高含硅量,894Wh/L能量密度,电池容量最高达7500mAh;不只是参数领先,还实现了体验领先,小米17 Pro系列的Dou续航首次突破2天,让智能手机告别了一天一充的续航焦虑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也在生态体验上进一步兼容苹果,以让从苹果而来的用户有更低的迁移成本。在澎湃OS 3的加持下,小米手机的通知可流转至iPhone,并通过iPhone镜像回复微信信息;在iPad、Mac上还能使用妙享桌面,查看和操控小米手机,实现苹果设备和小米生态的操作打通。

  从小米12系列的正式对标,到如今小米17系列的正面交锋,小米与苹果在智能手机上的竞争正在迎来逆转节点。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日前在一场直播中透露,小米14系列的用户中,苹果转机用户占比14%,而小米15系列这一比例已升至16%。卢伟冰强调,小米手机在影像、续航、信号等方面相较于苹果具备优势,并且小米SU7也吸引了大量苹果用户。

  相信此次小米17系列的推出,苹果转机用户的占比也将进一步提升。

  持续创新井喷,小米迎来实力质变

  实际上,小米17系列的蝶变不是偶然,而是小米持续死磕硬核技术的长期积累。

  2023年,雷军为小米提出了新十年目标:“持续投资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这个目标之下,小米也是投入真金白银狠砸研发。

  数据显示,小米过去五年累计研发投入已达1020亿元。雷军此前预告,未来五年,小米预计将再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

  这些技术投入也在近两年迎来成果井喷,小米在自研芯片、手机、汽车、大家电等业务上频频交出亮眼的成绩单,为小米持续打造爆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芯片为例,今年5月,小米发布自研3nm旗舰手机芯片玄戒O1,填补了中国大陆的先进制程芯片设计领域的空白。与此同时,多款搭载玄戒O1的产品也取得了不错的表现,意味着自研芯片战略初战告捷。

  大家电方面,也在全品类走向高端化,上出风空调、双区洗/三区洗洗衣机、高端法式冰箱、中高端大尺寸电视等创新产品井喷。

  在汽车业务上,一般车企造一辆车大概投三四百人、10-20亿元的研发经费,而小米第一辆车小米SU7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100亿元。最终,小米SU7 Ultra原型车成功进入纽北圈速总榜全球第三,量产车更是成为纽北史上最速量产电动车,超越了保时捷和特斯拉。

  从汽车业务的销量来看,小米坚持的十倍投入也得到了回馈。截至今年8月,小米SU7销量连续9个月超越特斯拉Model 3;今年6月,小米YU7开售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超过特斯拉Model Y半年销量。

  《经济学人》评价称,小米在苹果失败的地方取得了胜利;路透社更是称,小米新款SUV订单激增,对特斯拉造成更大威胁。

  一直以来,苹果和特斯拉分别代表着美国在智能手机和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高峰,而小米正在通过死磕硬核技术,迎来创新产品的持续井喷,以一己之力对苹果和特斯拉两大巨头形成双线压制。

  曾几何时,中国在这些技术领域一穷二白,长期处于追赶状态;而如今,小米正代表着国产智能科技一步步走向逆袭之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