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7时,青秀区南湖小区社区的中心广场已热闹起来。几名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正忙着摆放桌椅、悬挂横幅,为“公益早市”的开张做准备。不一会儿,免费理发、磨刀、体检、反诈宣传、垃圾分类游戏等摊位有序排开。小区居民李阿姨说:“这些年轻人周到又热情,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他们的志愿服务,心里感觉暖洋洋的。”
这是南宁市实行“社区青春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共青团南宁市委员会以“志愿服务+社区治理”为抓手,探索出一条青年力量常态化融入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青年志愿者成社区活动新力量
“社区青春行动”不但是服务,而且是治理。“过去社区活动靠干部‘单打独斗’,现在有了青年志愿者的加入,资源活了,服务实了,居民参与度更高了。”南湖小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韦灿斌说。
共青团南宁市委员会创新构建了“1+1+1+N”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即一个核心公益组织引领、一个区域阵地支撑、一批公益项目联动、N类社区资源协同。该模式通过“桂志愿”平台精准匹配志愿者与社区需求,目前已走进社区开展活动超20场,储备志愿者近3000名,服务群众超1万人次。
“我们不是只开展一次活动,而是要扎根社区,打造青年志愿者实训岗位,形成长效机制。”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介绍,协会联动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医院、银行及爱心企业等多方力量,推动警务、医疗、金融等专业资源下沉社区。例如在南湖小区开展的反诈宣传中,星湖派出所民警与桂林银行职员联合进行情景模拟教学,让居民在互动中增强防范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也被纳入志愿服务体系,成为“流动网格员”。在新竹社区开展的一场“公益夜市”中,45名新报名的志愿者中有28名是快递员和外卖骑手,他们利用“熟门熟路”的优势,参与群防群治、应急宣传,助力社区治理。
双时段模式实现社区服务“不打烊”
傍晚时分,新竹小区“公益夜市”灯火通明。青年志愿者罗允是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三学生,她在和居民玩垃圾分类小游戏。“利用晚上开展志愿服务,既能帮助居民增进亲子关系,也不耽误他们白天的工作。”她说。
为打破服务时间限制,南宁市推出“早市+夜市”双时段服务模式,将政策宣传、便民服务嵌入居民生活场景,实现社区服务“不打烊”。同时,围绕“一老一小一残一新”群体需求,推出禁毒科普、急救培训、反诈宣传等十大类项目,并通过“心愿卡”机制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我通过‘心愿卡’申请了上门理发服务,第二天就有志愿者联系我了。”行动不便的七旬老人陈伯说。这种“居民点单、志愿者接单、社区派单”的模式,让志愿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志愿服务实现“资源闭环”
在五村岭社区青年志愿者实训岗位,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了一场VR禁毒模拟体验教学。“通过实操培训,我们不仅提升了服务能力,也更理解社区工作的意义。”大学生志愿者说。
共青团南宁市委员会推动志愿服务从“活动化”向“机制化”转型,构建“招募—培训—服务—反馈—激励”全流程管理机制,联动爱心企业提供物资支持,形成资源闭环。此外,通过打造“青春便民服务站”,将广场、花园变为服务点,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持续、优质的服务。
“青年志愿者不但是服务的提供者,而且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创新者。”共青团南宁市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社区青春行动”,完善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推动更多青年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在南宁的社区里,“青春”不只是一个词语,还是一股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力量。从晨光中的“公益早市”到夜色下的科普讲堂,从快递员外卖骑手构成的“流动网格”到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训岗位,青年用行动诠释着“共建美好生活”的深层含义。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因青春力量的注入,正成为“最暖一公里”。
本报记者宾艺苑 通讯员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