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到2035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更全面、更充分,普通话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显著提高。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程度,提升普及质量。当前,我们正在以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个“1”为基础和借鉴,拓展研制“N”个系列测试,构建主要面向国内需求的“1+N”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测评体系。
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从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到90年代“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再到新时代“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体现了鲜明的阶段性和时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普通话水平测试首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化测评的先河,自1994年10月开始实施,面向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人群,测试对象主要是教师、播音员和主持人、影视和话剧演员等,这些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而且对普通话水平要求较高、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对社会有一定示范作用的行业。据国家测试中心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参加测试的人数已超过1.36亿人次。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06%提高到了2010年的超过70%,再到2020年达到80.72%,实现了“基本普及”的目标。可以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开展大规模语言测试提供了诸多借鉴。
进入新时代,全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生活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愿望更加强烈,学习普通话的客观条件也大幅改善,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普通话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社会各界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测评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语言文字测评服务需求与现有语言测评工具不足之间的矛盾,成为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体系化发展的动力。
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试对象范围清晰,作为测试学术基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及测试的组织实施形式都根据测试设定对象的群体特征来设计,对其他人群并不同等适用。比如,我国有3000多万残障人士,其中不少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人员符合现行普通话水平的测试范围,并且有职业发展需求,但因身体条件的特殊性无法参加常规测试。2013年以来,服务于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人员的专门性普通话水平测试陆续开展研制和试点,并于2023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已为4000余人次提供测试服务。参与测试的人数虽然不多,却体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服务社会的温度,也折射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脚步。
此外,还有部分群体未纳入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对象范围,但恰好是实现“全面普及”目标的攻坚对象。尽管目前普通话在全国“基本普及”,但仍存在地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是发展短板,也是当前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的着力点。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有些成年人还听不懂普通话,不认识规范汉字,更谈不上顺畅交际和熟练读写,他们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环境和需求也有特殊性。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测试,既要充分体现语言能力的发展要求,又要基于现有的语言基础,测试的目的不仅是评估现有水平,更是鼓励群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向这一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估,与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需要有明显区别。
学校历来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领域和基础阵地。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测评体系,有必要将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向下延伸,将测试服务范围扩展到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通过抓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和推广普及的重点领域,既能解决“学生普通话达标”的标准设定问题,又能通过测试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教学。长远来看,中小学生测试能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实现与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接,是加快普及进程、巩固普及成果、提升普及质量的长效之举。所谓“延伸”,是测试对象的变化,因此,要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生活环境,制定符合这一群体特征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标准,选择更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测试方式。2022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制的《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通过了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标志着中小学生群体有了国家通用语言测试的基本标准。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普通话教学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基于当时的推普基础和紧迫要求,先在急需开展的行业、部门和系统中开展测试,再适时扩大测试范围。可以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测评体系构建的长远规划在测试开展之初已经进行,新时代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从“1”发展到“1+N”提出了要求,更提供了可能。
(作者:朱丽红,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