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辣”,为常山带来了什么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邓亮 报道组 郑徐丽 葛锦熙

  活动登上浙江卫视等多个省级以上平台,微博等平台话题全网传播量6700万+ ,相关话题登录微博同城热搜TOP1……多组令人眼前一亮的数据,展现出“趣常山·尝鲜辣”鲜辣好味争霸赛的火热程度。

  近年来,常山县以“弘扬鲜辣常山文化、壮大鲜辣常山业态、打响鲜辣常山品牌”为主目标,以“一十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大力发展鲜辣美食产业。

  历经多年,为打造“鲜辣”品牌,常山县做了什么?“鲜辣”又为常山县带来了什么?

  赛事激发“鲜辣”活力

  9月19日,“鲜辣寻味 芳村笋香”鲜辣好味美食争霸赛在芳村镇园区新村文化礼堂开赛,来自全镇的16名厨艺高手分专业组和业余组两大阵营展开比拼。

  芳村镇竹资源丰富,此次美食大赛要求以竹笋为主要材料。快炒鲜笋香气扑鼻,鲜笋慢炖腊肉滋味浓郁……大厨们各展绝活,整个礼堂都弥漫着鲜辣气息。

  9月20日,在东案乡梅树底村老咯子农家乐广场,30支队伍参加“趣常山·尝鲜辣”东案乡“村厨”争霸赛,分为专业组、民间组与村书记招牌菜组。专业组由东案乡本地农家乐及餐饮店组成,村书记组以笋为原料烹制招牌菜,群众组则尽情施展拿手绝活。

  “趣常山·尝鲜辣”活动自7月底拉开序幕,设置了“鲜辣好味·村席”“鲜辣寻味·鲜辣游”“全民挑战赛”三大板块,先在乡镇内各村进行比拼,再在乡镇之间进行比赛,分阶段、多维度呈现常山独特的鲜辣美食魅力。

  “每场活动设有主题,展现乡镇特色菜肴。”常山县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汪媛说,比如首场比赛在何家乡童话村,食材主题是“将军鱼”,七夕节则以猴头菇为主要食材。

  每场比赛现场还设置了鲜辣主题市集,引来了不少村民及游客购买,既展现了乡镇的宝藏特产、农文旅文创产品,也传播了地方特色美食文化。

  此次“趣常山·尝鲜辣”活动期间,还推出《常山100家宝藏小馆探店》等系列内容,甚至吸引千万粉丝级博主主动前来。

  1月至7月,常山接待游客456.9万人次,其中过夜人次228.8万人次,同比增长20.3%。

  多措并举树品牌

  2018年,浙江省启动“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旅游美食推广系列活动,常山县因势利导,开始围绕“鲜辣”特色,打造“鲜辣常山”地方风味IP。

  常山县依托“一十百千万”工程、“五味提升”和鲜辣美食发展“五大行动”, 先后成立鲜辣美食发展中心、名厨委员会、鲜辣美食研发中心等机构,通过研发十大“鲜辣美食名宴”,打造百个“鲜辣食材基地”,推出千家“鲜辣美食门店”,培训万名“鲜辣技艺厨师”,让“鲜辣常山”美食IP逐渐“出圈”。

  这些年来多次参加鲜辣美食比赛活动的何家乡长风村望江鱼庄老板樊小飞,是常山鲜辣美食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常山每次举行‘鲜辣’品牌活动,店里生意就变得更红火些。”他说,尤其是自家店所在的渔家乐一条街,经过统一改造后,成为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点,给店家带来了不少新客。

  除做强名厨队伍、做精特色美食外,常山县还积极推动鲜辣美食走出去,制定出台了《常山鲜辣美食产业扶持政策》,每年安排财政专项奖励经费,用于“鲜辣常山”宣传推广。

  “按照‘鲜辣常山门店’标准,在市外开设餐饮店的,最高给予15万元奖励。”汪媛说,通过“真金白银”的方式鼓励引导餐饮店投资者,带动“鲜辣常山”进入全国各大都市圈,“鲜辣常山”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常山县还运用数字化手段,一方面依托各种资源开展鲜辣美食直播带货,创新搭建“寓外商会+农特产品展销”平台,另一方面推出“鲜辣常山”美食地图,用数字化手段结合“美食+旅游”,将“鲜辣”名菜、名宴、名店、名厨和名食材生动展现出来。

  一口辣味撬动15亿元

  2019年,常山县荣获“浙江鲜辣美食之乡”。2021年,常山县成功创建“中国鲜辣美食之乡”。“鲜辣常山”品牌影响力正在从长三角地区走向全国。

  今年上半年,在杭州、宁波等城市又新增了14家常山鲜辣美食门店。目前,在杭州、宁波、厦门等城市共有300余家常山鲜辣美食门店,除了常山本地“老字号”的连锁分店外,更多的是特色新店。

  更为重要的是,“鲜辣常山”的品牌建设,已从单一的美食推介,跃升为融合文旅、促进共富的区域发展引擎。

  今年,常山县在原有174家鲜辣食材基地基础上,又新增了何家渔光互补设施渔业基地、辉埠东鲁辣椒蔬菜基地等5家鲜辣食材基地。自常山县全力打造“鲜辣常山”美食IP以来,白石镇草坪村在辣椒种植、销售、加工、文化IP打造等方面苦下功夫,以“村集体+农户”模式,聚力打造“草坪红”辣椒品牌,种植超600亩,每年可增收300余万元。

  何家乡江源村的食用笋是特色支柱产业,通过“鲜辣食材基地”提升改造,江源村带动90%村民种植,人均增收1.5万元。这些笋,除了供给本地餐饮企业和食材批零企业,还销往苏州、上海等地。

  “目前全县从事鲜辣美食行业的人员有1.4万人,全产业链年经济效益达15亿元以上。”汪媛表示,将继续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体系,让“鲜辣常山”走得更远。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