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拉长关税清单


即便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也在反思贸易政策这一工具的效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就业岗位的流失更多源于自动化,而非贸易政策。他们意识到,保护主义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由贸易的逻辑依旧存在。

美国总统特朗普常说:“关税是字典里最美的词。”

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这一理念被付诸实施:几乎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被加征关税,新一轮上调已在路上,贸易壁垒正一步步加高。

尽管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纷纷与华盛顿签署了新协议,但他们对特朗普的贸易逻辑并不买账。一个清晰的信号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依旧认识到降低关税所带来的实质性好处。自由贸易虽屡遭冲击,却依然被视为全球增长最稳固的引擎。

持续加码关税工具

迄今为止,特朗普政府的关税举措已将美国平均关税水平从不足2%推高至17.7%。根据1962年《贸易扩张法》第232条,钢铁、铝和铜的关税被提升至50%,大多数国家的汽车进口关税被加征至25%。

特朗普显然打算进一步利用这一条款,最新一轮调查锁定机器人、工业机械、医疗用品及防护设备。美国商务部于9月24日披露,实际调查早在9月2日就已启动,但未事先公开。这一行动可能为更大范围的医疗和工业产品加征关税铺路。

半导体和药品也在瞄准范围之内。特朗普上个月表示,半导体关税可能高达100%,而药品关税将从“象征性水平”起步,一年内逐步攀升至150%,甚至250%。一旦生效,美国平均关税水平将被进一步推高。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9月25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宣布,自10月1日起,美国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措施包括:对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征收50%关税,对进口家具征收30%关税,以及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特朗普还宣布,10月1日起,将对所有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

在特朗普看来,根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他拥有“前所未有的关税权力”。尽管联邦法院已裁定此类关税非法,但在上诉期间,这些措施至少会维持至2025年10月14日。美国最高法院将于11月5日听取有关特朗普政府关税合法性的辩论。这场诉讼将成为对特朗普贸易政策与行政权力主张的一次关键考验,其结果可能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贸易协议备受质疑

美国与大多数主要贸易伙伴已达成贸易协议或框架性安排,名单涵盖欧盟、日本、韩国、英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经济体。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在9月24日于吉隆坡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期间表示,预计未来数周内将与更多东南亚国家敲定协议。他称:“特朗普总统和我本人对在这些协议上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预计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周内会有新进展。”

这场会议是自8月“对等关税”实施以来,东盟与美国的首次高层接触。依赖出口的东盟国家普遍担忧关税冲击,目前多数成员国对美出口税率已在19%至20%之间,老挝和缅甸高达40%,新加坡为10%。

尽管多国在特朗普压力下签署了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协议,但对其贸易理念的质疑始终存在。韩国9月出口大幅下滑,显示高关税已冲击其贸易依赖型经济。美韩此前曾在7月达成口头协议,以韩国巨额投资换取关税下调,但因投资安排分歧,协议至今未能正式落地。近期,韩国总统李在明公开表示,美方条件“过于苛刻”,释放出对谈判停滞的不满。

日本也有批评声传出。日本央行前行长黑田东彦直言,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并不符合美国自身的经济现实”。

欧美关系同样紧张。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政府于9月24日正式宣布,自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征收15%关税,同时对部分仿制药及航空产品予以豁免。但在钢铁和铝产品方面,欧盟出口仍承受50%的高额关税。联合声明发布后,欧洲政学界随即爆发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欧盟在美国关税威胁下的“被迫让步”,损害了欧洲的经济利益与战略自主。

产生地缘政治影响

特朗普关税实施至今,已经产生地缘政治影响。美国研究者认为,美国贸易政策已经动摇盟友态度。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了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美国五个最亲密盟友加拿大、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影响。

研究认为,加拿大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2025年第二季度,加拿大经济因出口下降而萎缩1.6%,失业率在8月升至7%以上。加拿大随即推出新计划,强调国内经济整合、增加军费、深化与欧洲合作,意在逐步摆脱对美依赖。加拿大总理卡尼直言,加美关系已非“过渡”,而是“破裂”。

欧盟则在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后出现战略反思。虽然协议短期内强化了对美依赖,但欧盟正加速贸易多元化谈判,包括加强与加拿大、日本、韩国以及南方共同市场的合作;同时推动增加国防投资,以减少对美安全承诺的依赖,并重新评估能源政策,力图避免从对俄依赖转向对美依赖,转而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

日本在经济与安全上同样承压。特朗普政府高关税和政策不可预测性使企业信心受损,也削弱了对美投资。美国要求日本增加国防预算和驻军经费,引发日本国内争议。学界担忧,美国若放弃战后秩序的经济承诺,是否也会放弃对盟友的安全承诺。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美国西太平洋战略的关键支点,也因关税政策与美国关系紧张。贸易摩擦削弱了两国公众与决策层对美国的支持,甚至波及“五眼联盟”情报合作。两国开始公开讨论外交政策“脱美化”的可能性,这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部署和战略遏制构成挑战。

除传统盟国外,诸如东南亚国家也将贸易多元化视为应对美国高关税风险的一项主要措施。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突然宣布的2025年关税上调动摇了东南亚对美国的信心,威胁到建立在美国市场准入基础上的区域供应链和投资计划。虽然越南等国家争相与其达成双边协议,但东盟领导人同时呼吁地区团结和深化一体化。尽管中国无法完全取代美国市场,但其在地缘政治上能从中获益。此次关税措施或许标志着东南亚加速向中国靠拢的又一个里程碑。

拦不住的自由贸易

尽管特朗普的保护主义严重损害了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但各国显然明白削减关税的好处。

为应对特朗普关税,印尼与欧盟谈判十年终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此前,谈判因相关产品涉及森林砍伐问题而一度受阻,但在特朗普对多国加征关税后,谈判明显提速。根据协议,印尼出口到欧盟的80%商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这将惠及印尼的主要出口产品,比如鞋类、纺织品、水产以及棕榈油等。

欧盟与印度、澳大利亚以及南方共同市场(包括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南美国家)的谈判仍在继续。加拿大正在与东南亚经济体进行自由贸易谈判。日本也正与海湾国家进行谈判。

英国正重新定位全球贸易版图。7月,英国与印度签署了一项自由贸易协定,该协议将使印度对英国商品征收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5%降至3%。根据协议,英国出口印度的商品中,90%的商品关税税率将下调,85%的商品将在10年内实现零关税。此外,印度出口英国的商品99%将实现零关税。

即便在美国国内,特朗普的支持者也在反思贸易政策这一工具的效用。尽管他们认为,美国需要采取强硬措施来挽回因流失的制造业就业岗位,但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这些就业岗位流失的更多原因是自动化,而非贸易政策。这些拥趸们也似乎意识到,回到战前的保护主义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由贸易的逻辑依然存在。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迈克尔·BG·弗罗曼指出,美国正“在基于规则的体系废墟上重塑规则”。他警告称,特朗普激进的关税政策敲响了全球贸易体系的丧钟,而这种趋势正得到美国两党的支持。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坚持单边主义、交易主义与重商主义,后果将十分严峻。

尽管最终关税水平如何仍未可知,但贸易战几乎可以确定会导致全球壁垒显著提高。

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正遭受挑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多边规则有效性削弱。WTO框架下全球贸易占比降至72%,主要经济体频繁采取单边措施,加剧体系分裂与失序风险;其二,地缘政治与经贸深度交织。“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兴起,中美战略竞争推动技术与产业脱钩,加速体系碎片化;其三,改革滞后与区域协定竞争。多边谈判停滞,CPTPP等高标准区域协定崛起,虽推动规则创新,却加剧多边体系分化;其四,治理代表性不足。全球南方国家实力提升,但话语权有限,规则制定仍由发达国家主导,削弱发展中国家对多边进程的信任。

多方期待在当前国际经贸秩序受到严重冲击的背景下,WTO能通过改革更好发挥作用。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9月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由中方主办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并致辞。李强强调,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分析人士指出,这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并促进全球合作的姿态。

弗罗曼提出了另一种路径:由“志同道合的国家”组成多个联盟,形成一个相互交织的开放性网络。部分联盟将推动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另一些则用于保障供应链安全,甚至基于国家安全的理由限制贸易。一些国家会同时加入不同目标的联盟,其结构或有重叠但灵活多样。弗罗曼坦言,这种体系在效率上不及全球贸易规则,但在政治上更具可持续性,并能防止单边主义失控。换句话说,即便缺乏全球统一规则,也依然可能塑造一个由规则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