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 | 【小苏说·家乡水】三地共治一水 绘就长三角水乡新图景


【编者按】

千年水韵,润泽江苏。在这片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的土地上,治水的智慧始终与为民的初心交相辉映。一代代奋斗者以水为笔、以民为本,将安澜兴水、生态惠民的时代华章,深深写入江苏大地的壮阔图景。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青春力量的接续奋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小苏说·家乡水》系列公开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广大青年在行走水脉、读懂家乡中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太湖东南岸的浦江源,太浦闸徐徐开启,清冽的太湖水顺着这条人工开凿的河道奔流向东。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而得名的太浦河,串联起沪苏浙三地,是连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天然纽带。它见证了三地的治水理念从“各扫门前雪”到“共饮一江水”的深刻转变,也记录着长三角示范区在生态协同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履。

每月一次的约定,连接起太浦河畔的三位“当家人”: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沈晓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新池村党总支书记池建芳、浙江省嘉善县湖滨村党委书记沈建春。三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太浦河村级联合河长。他们的脚步跨越行政边界,共同守护一江清水。巡河中发现任何问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现场协调,当场就协调解决。

夏日巡河,烈日炙烤着水面,也映出了悄然滋生的水葫芦。发现问题后,3名河长马上联系打捞船,安排人手,制定打捞方案……天刚黑,打捞船就开进了太浦河,连夜开展打捞,第二天早上,水葫芦就被清理完了。“以前靠单打独斗,现在三地联动,再难的问题也能合力解决。”沈晓华道出了治水新局。

作为串联三地的“黄金水道”和重要饮用水源,太浦河曾因两岸集聚大量工业企业和频繁的水上活动而面临巨大环境压力。更为关键的是,由于上下游定位不一——上游吴江视其为泄洪通道,下游青浦、嘉善却依赖其为饮用水源,行政分割导致“一河三标准”,治理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2018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太浦河的治理迎来重大转机。两省一市携手打破行政壁垒,开展协同治水,累计投入约520亿元实施系统性生态环境治理。仅吴江段就关停搬迁企业1700多家,取缔码头61个,拆除违建140万平方米,恢复公共开放岸线20公里,逐步构建起"源头、岸线、水面"的立体化治理格局。

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成立后,青吴嘉三地率先在太浦河流域探索联合河湖长制,建立起覆盖区县、镇、村的三级联合河长体系。2023年4月,《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正式发布,通过标准化形式进一步固化了联合巡河、信息共享、应急协同等机制,推动治水从项目合作走向制度创新。

在持续深入的协同治水实践中,上下游协同机制不断深化。吴江区创新启用的“太浦河云管家”智慧平台,通过共享三地数据,构建起“天上、桥上、岸上、水上”立体监控网络,让全天候巡查和问题快速处置成为常态。

从各自为政到联合共治,从争议水域到生态廊道,太浦河的变迁印证:打破行政藩篱、创新制度设计,正是跨界水体治理的核心密码。这条奔流不息的碧水,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动脉。

太浦河的治理不仅关注工业污染,更注重民生改善。一个标志性举措是,对常年停靠在太浦河上的1000余艘住家船进行了彻底安置。世代以船为家的渔民们告别水上漂泊,在岸上开启了新生活。徐成宪从住了20年的船上搬离后,成为太浦河保洁员,他的感慨朴素而真切:"水清了,鸟来了,我们的生活也踏实了。"

生态“红利”随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文旅与产业在绿色转型中蓬勃兴起。南岸的叶家港村,不仅引进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鸿灌鱼歌稻香项目,以田野民宿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业态,还依托雪浪屿桑基鱼塘的生态养殖基础,打造绿色蚕桑文旅基地。

在河北岸的运浦湾,旧工业设施通过创意改造,变身成集文化展示、花圃观光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生态走廊;原堆砂场办公楼被打造为“运浦拾光众创空间”,为小微企业提供孵化平台,并与平望酱文化园等新地标共同形成滨水文化聚落。与此同时,大龙荡的龙舟赛事经济、脊索park的垂钓经济、轻野户外的露营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太浦河畔正加速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滨水“新经济带”

今日的太浦河,早已超越单一的供水生命线功能,跃升成为沪苏浙三地生态共建的绿色标杆,展现出水清岸绿、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河”。

今年5月,一座寓意“天圆地方”的宏伟建筑群——方厅水院,在太浦河南岸正式落成。这座神奇的“院子”深度激活“长三角原点”IP,以五馆三桥的独特设计横跨两省一市,成就了15分钟通达沪苏浙的物理联结,将“区域融合”的理念化为触手可及的风景。

自2020年《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擘画水乡客厅蓝图以来,这一由两省一市共建的标杆项目便稳步推进。它锚定“一点、一心、三园、三区、三道、多村”的空间格局,融汇江南韵味、小镇风情与现代风尚。随着35平方公里的“水乡客厅”样板区全面建设,一个世界级的水乡人居典范将在太浦河畔加速崛起,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最生动的实践窗口。

水清岸绿、飞鸟翔集,制度破壁、活力奔涌——太浦河的今天,已然成为一本流淌的“生态治理教科书”。它为新时代的区域协同发展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而这条河本身,仍在继续书写着绿色未来的序章。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俞思琼

设计 | 姜向慧 

视频丨冯其坤

部分内容来源 | 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人民网 人民日报 生态环境部 新华社 青浦档案 中国环境报等

【责任编辑:陈凡】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