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的“文物医生”——对话文物修复师乔兴春


  新华社济南10月2日电(记者刘铮)鲁绣技艺飞针走线、青铜器修复精准打磨、文物摄影细致定格……近日,在山东博物馆“我在鲁博修文物”开放展厅里,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见证文物“重生”背后的手艺与匠心。

  山东博物馆的4楼,是文物修复师们日常的“手术台”。记者来到一间无机文物修复室,混合着金属锈、纸张和各种化学试剂的味道扑面而来。桌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钳子、毛笔、砂纸,甚至还有牙科医生专用的洁牙机。

  记者见到文物修复师乔兴春时,他正俯身在工作台前,手持一把工具刀,轻轻刮着一件铜泡车饰表面的铜锈。

  “一接触这些文物,我的心立刻就安静下来,感觉像与千年前的工匠对话。”乔兴春一边说着,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手中的文物。

  乔兴春独立完成的首件文物修复作品,是2002年出土于日照海曲墓地的一件残破的铜鼎。当时,面对铜质成分检测的技术难关,年轻的他曾心生忐忑。“刚接到这个任务时,不知道怎么下手才好,但没别的路,只能咬着牙干。”乔兴春说。

图为乔兴春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铮 摄

  历时3个月,经历了拼接、补配、打磨、缓蚀、封护等繁复工序,乔兴春终于让古鼎重焕光彩。这次成功的历练,不仅修复了一件文物,更坚定了他“疗愈”这些沉默“患者”的信心。

  自2018年初次踏进山东博物馆的大门,乔兴春已经从最初的生涩学徒,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文物修复专家。

  “修复文物就像医生治病,要先诊断,再治疗。”他一边检查着铜泡裂缝一边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病历’,我们要先详细记录它的‘病情’,然后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几年前,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器,包括车饰、兵器、铜镜等。但由于历史久远、环境骤变,这些青铜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残缺、腐蚀等,部分甚至已经碎裂成数十片。“我接手的是一件已经碎成14片的青铜鼎。”乔兴春说。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像侦探一样,仔细研究每一块碎片的纹路、弧度、颜色,在脑海中重构它们原本的模样。每天超过10小时的工作中,他重复着清理、加固、拼接、补配、做旧等工序。

  当最后一个碎片归位,一件精美的青铜鼎重现,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乔兴春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的重要原则。“我们不是要让文物焕然一新,而是要尊重时光留下的痕迹。修复的本质是延续生命,而非抹去记忆。”乔兴春说。(完)

  如今,除日常修复外,乔兴春还承担展厅维护、后勤保障、科学检测等职责。他指导的年轻团队中,不少文物保护技术、考古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正在成长。“守护这些承载民族记忆的瑰宝,是我一生的荣幸。”在修复工作室里,乔兴春凝望着那些经他之手“重生”的文物说道。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