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颖
百望山黑山扈战斗纪念园,铭记着国民抗日军与日军激战的烽火硝烟,留下轻武器打下飞机的传奇;贝家花园,见证着法国医生贝熙叶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冒死为八路军运送药品的无私义举;从阳台山到妙峰山,平西地下交通线、平西情报联络站揭示了当年地下工作的惊心动魄……北京大西山的群山间,风景如画,也遍布着红色的足迹,等待您的探寻。
在黑山扈战斗纪念园,石壁上的碑文记录着黑山扈战斗的经过,石壁边的纪念浮雕墙和雕塑再现了当年鏖战的场景。
北京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举办“红色血脉:平西地下交通线主题展”。
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
贝家花园正在举办“国际友谊的历史印记”主题展。
贝家花园正在举办“国际友谊的历史印记”主题展。
百望山黑山扈战斗纪念园
游击队的机枪步枪曾打下日军飞机
百望山,位于颐和园北3公里处,是太行山脉最东端的山峰,有“太行前哨第一峰”之称。这里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自然生态型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首都绿色文化碑林、佘太君庙、揽枫亭、望乡亭等人文景观。
80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振奋人心的抗日战斗——黑山扈战斗。1937年9月8日,国民抗日军,又称平西抗日游击队,在黑山扈首次与日军激战,就用机枪、步枪击落日军一架飞机,写下了北平抗战史上传奇的一页。
顺着山路蜿蜒前行,来到百望山天摩沟腹地,一堵石块垒砌的矮墙上镶嵌着金色的牌匾,“黑山扈战斗纪念园”几个大字很是醒目,这里就是为纪念1937年9月发生的那场战斗而建的。
顺着矮墙边的台阶上去,迎面的山体上是一块硕大的白色石壁,朱红色的碑文记录了黑山扈战斗的经过,上有杨成武将军为此次战斗题写的“黑山扈战斗纪念”几个大字。
石壁边上是纪念浮雕墙和雕塑,再现了当年鏖战的场景。雕塑中三位士兵造型独特,有的高举双手托着机枪,有的朝向天空射击。当年子弹呼啸而过的地方,如今风吹林动,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如果您仔细看,石壁上方的树木间还有一架残破的飞机,一头扎在山壁间——当然,那只是一架模型,象征着被我军击落的那架敌机。
贝家花园
一位法国大夫和他的自行车“驼峰航线”
从百望山向西北,顺着黑龙潭路、温泉路驱车行驶不到20公里,就来到了连绵不断的大西山山根,今年9月刚刚重新开放的贝家花园是打卡京西山水红色足迹不可错过的点位。
贝家花园,始建于20世纪初,是法国医生贝熙叶在西山的居所,后来这里也成为他医治附近百姓的诊所和向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的中转站之一。抗日战争期间,贝熙叶凭借外交特权帮助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更是在汽油管制后骑自行车往返城里居所和贝家花园之间,在70多岁的高龄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
顺着木栈道拾级而上,栈道尽头右手处有一座碉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贝大夫的诊所,他曾在这里救治过不少老百姓,也救治过游击队员,如今按照原样进行了复原。
过了碉楼,就是青石台阶的山路了,右手有一片橡树林,值得您驻足。橡树在法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百余棵橡树是贝熙叶当年在建设贝家花园时种下的,已经成为无言的见证者。
过了橡树林继续向上,是贝家花园的北大房,主体建筑是一座二层中式小楼,这里正在举办“国际友谊的历史印记”主题展,在这里您可以看到贝熙叶、林迈可、白求恩、斯诺等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感人事迹,也能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圣-琼·佩斯、法文版《红楼梦》校审人铎尔孟等与西山的不解之缘。
阳台山
林迈可小道的隐秘传奇
从贝家花园向北约1公里,是阳台山自然风景区,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在景区中蜿蜒。这条碎石铺就的古老香道,如今是人们登山健身的休闲之路,在抗日战争期间,它可是平西地下交通线的重要通道,地下交通员混在进香的人群中,传递了无数情报和物资,大批青年学生和革命知识分子也由此地奔赴抗日根据地。
提到平西地下交通线,除了贝熙叶外,还有一位英国人——林迈可,他不仅通过这条交通线为抗日根据地运送物资、药品,还通过这条交通线进行了一场生死大逃亡。
当时,林迈可是燕京大学的经济学讲师,他此前曾经过妙峰山古香道去往抗日根据地,并多次为根据地运输奇缺物资,早已经被日本人盯上了。1941年12月8日战争爆发后,林迈可一行被日本人追捕,也是从这里逃往抗日根据地。如今,他们前往抗日根据地走过的线路已经被命名为林迈可小道,途经温泉、北安河、管家岭、车耳营、凤凰岭。
1944年,林迈可一家抵达延安,后来他成为八路军通讯部顾问,设计建造大功率发报机和高灵敏度定向天线,使新华社英文广播顺利开播,让世界第一次听到了延安的声音。
阳台山山脚下,正在举办“红色血脉:平西地下交通线主题展”。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平西抗日根据地、平西地下交通线以及与平西地下交通线结缘的国际友人援华抗战的主要事迹,见证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寇的深情厚谊。
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
《潜伏》《地下尖兵》等故事曾在这里发生
从阳台山出发,顺着妙峰山古香道步行,走8公里多的山路,就能到达位于妙峰山镇涧沟村的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开车的话,要向南绕过大西山山脉,途经军庄路、京拉线、妙峰山路,行程约30公里。
不大的门脸房,红褐色的门匾,上书“平西情报联络站”,对联是“红色电波传密报,英雄热血铸丰碑”。步入平西情报联络站,墙壁上是一组反映隐蔽战线工作的浮雕,上有题词“胜似雄兵十万”。展室里,一张张老照片和古铜色的发报员工作雕塑,将人们的思绪带回过去。
平西情报联络站是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直接领导建立的情报机构,主要针对北平、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和东北派遣的骨干人员及发展建设的情报站,承担指挥联络、建立电台、接送人员、传递情报、输送药品及重要战略物资等任务。这里也是《潜伏》《地下尖兵》等文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
当年,在连绵的大西山里,无数连姓名都未曾留下的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崇山峻岭与敌占区之间,传递情报与物资,为抗战胜利筑起了一条条隐秘而坚实的生命线。如今的大西山,早已不仅是红色文化旅游区,更成为了市民钟爱的“京城后花园”。当我们今日踏寻着京西山水间的红色足迹,所见风景如画,所感盛世安稳,正是对昔日英魂最深切的告慰——这锦绣山河,如您所愿。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