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每当国庆长假期间,上海体育馆内各种演出展览络绎不绝。我也会时不时地走入上海体育馆,无论是欣赏演出,还是参加展会,心里总会有些激动。其实对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来说,自从参与了上海体育馆的建设,每当我走入上海体育馆,就会感到我的人生与祖国紧密相连。
1973年,由周总理批准、在沪建造的上海体育馆,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馆内设施最为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体育场所。建造万体馆的任务是在上海全市建筑工人和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开展的。那时,我在上海市建工局所属的混凝土制品三厂当工人,我厂主要负责生产万体馆的部分预制混凝土构件。因厂在闵行,到施工工地现场的道路比较宽阔,对于运输一系列比较大型的混凝土构件来说相对方便。所以,我们所生产的混凝土土建构件都非常的硕大,万体馆外立面耸立的一圈牛腿立柱就出自我们厂。
在厂区硕大的生产地坪上,我们每天挥锹努力工作,一批又一批的构件被生产出来。当过了混凝土构件养护期后,就被陆续装运送到场馆施工现场。随着检验合格的混凝土构件被一一起吊装车开往工程现场,大家看着远去的运输车辆,都为能够亲手建设上海体育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自豪。
1975年8月,上海体育馆正式竣工,能够容纳1.8万人的场馆,成了当时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万体馆内举办的各种演唱会和展览,可谓一票难求。王洁实、谢莉斯是当时著名的歌手。那年他们来上海举办演唱会,就选在了万体馆。当时,我在上海华侨商店工作,就与代办部主任一起去万体馆与王洁实,谢莉斯等洽谈,请他们能为上海广大华侨、侨眷给予票务优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表示,来上海在漂亮的万体馆为上海观众演出感到很高兴。尤其对馆内的音响、灯光、舞台布置,赞赏有加。听到他们有如此高的评价,我内心十分激动和开心。
进入千禧年后,随着社会商品极大丰富,零售业兴盛并十分繁荣。人们需要的各种衣着服饰,供求两旺。此时我在上海友谊之春服饰商厦工作。有一天,集团要求我们去万体馆参观服装展销会。当我走进馆内底层的陈列展示区时,被各种时尚而又漂亮的服饰所吸引。我一边参观着各个服饰展台,一边感叹着场馆的开放式结构和布置,给展销会提供了亮丽的舞台。
今年恰逢上海体育馆建成50周年,听闻该馆将会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加固,以及软硬件功能设施的升级,继续为国际各项赛事和演出提供良好场地条件时,我内心十分激动与感慨。回想当年自己能够有幸参加了万体馆的建设,又在之后的工作岁月中与万体馆有着这些不解之缘,实属难得。我与万体馆一同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文化艺术表演繁荣的光辉进程。
原标题:《十日谈·我和我的祖国 | 麦家德:走过万体馆》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沈琦华 王瑜明 图片来源:李铭珅 摄
来源:作者:麦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