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这是你给我治病时听的歌曲,今天再听到它,我又想你了。”国庆节前夕,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姜淑清收到这样一条微信。发信息的托合苏力坦罕·买吐地麦提塔日,是姜淑清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亲戚”。
2002年7月,受北京市委组织部委派,妇科专家姜淑清作为首都第四批援疆干部来到策勒县人民医院工作。在援疆的三年时间里,姜淑清走遍了策勒的每一个乡镇,完成了策勒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妇女病普查。因为援疆,姜淑清有了一群维吾尔族姐妹。
援疆时姜淑清在策勒县人民医院
决心▶
“这三年就不能虚度”
姜淑清今年已经70岁,看到托合苏力坦罕发来的信息,她的思绪飘向了远方。策勒县三面被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绕,6级以上的沙尘暴一年要刮上120多天。当时的她,对新疆仅有的印象却还是来自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策勒在哪儿,离北京有多远,她没有概念。
当时的策勒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人民医院是一片老旧的平房,没有病理科,没有血源,妇产科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小手术,设施也十分简陋。姜淑清看到连纱窗都是坏的,心里的落差不小。“这三年该怎么熬呀?”在县招待所的房间里,她再也难以抑制情绪,大哭了一场。
刚擦干眼角的泪水,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手术让她迅速进入状态。到达策勒的第四天深夜,姜淑清从睡梦中惊醒。一位产妇在家中分娩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在当地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姜淑清凭着丰富的经验,成功使病人转危为安。这次生死抢救,让她更加坚定:“既然来了,这三年就不能虚度!”
姜淑清(中)和维吾尔族姐妹在一起
攻坚▶
奔波上万公里为8020人普查
没多久,姜淑清接连遇到了两位宫颈癌晚期的患者,一个32岁,一个才28岁。凭着高度的职业敏感,她意识到:这里很可能是宫颈癌高发区。“宫颈癌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看到无数因病致贫的案例,姜淑清萌生了要在全县开展一次妇女病普查的想法。她在食堂“拦住”县委书记和县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两位县领导非常支持她的计划,但也无奈地表示,策勒是贫困县,无法在经济上提供支持。
为了维吾尔族姐妹的生命健康,姜淑清下定决心,不管多难,也要把普查开展起来。她四处奔走,为项目拉来了不少“赞助”:北京市卫生局送来了普查经费和物资,北京妇产医院捐赠了仪器设备,自治区卫生厅提供了流调车……
2003年7月1日,策勒县的第一次妇女病普查开始了。策勒县面积非常大,有的乡镇路途遥远,为了让老乡少跑路,普查队就住在村子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博斯坦乡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道路十分颠簸。姜淑清和几名医护人员挤在一辆吉普车里,还要抱着仪器设备,一路上颠得呕吐不止。半路上,吉普车坏了,姜淑清她们就利用修车间隙休息一会儿。有一次,普查队临时住在了老乡家里。半夜姜淑清起夜,回来时竟迷了路,无奈之下,她只好在车里凑合了一宿。
普查遇到的困难还不止于此。许多当地妇女不理解,有病不去治,也不愿意接受检查。为此,当地妇联做了不少工作,姜淑清也到老乡家中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些做过检查的妇女这时起到了“宣传员”的作用,经过口口相传,愿意做检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在一个老乡家里,一位老人拿出用毛巾包着的馕和大枣招待姜淑清,连声称赞“亚克西”。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经过4个月的时间,普查队行程上万公里,完成了全县8020名已婚妇女的妇女病检查。普查结果发现,当地宫颈癌患病率相当于北京的210倍。姜淑清编写了维汉双语的《宫颈癌防治手册》,将专业的医学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文字。接下来,她又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对筛查出的161名宫颈异常妇女进行了复查,对阳性患者安排转院或开展手术治疗。她还积极联系,为当地医生争取到北京进修的机会,为策勒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托合苏力坦罕(中)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治疗
牵挂▶
当年的“防治手册”已更新到第三版
20多年过去,当地群众依然记得这位北京医生。今年56岁的买买提江·玉苏普,是当时普查队的司机。他对姜淑清的印象至今仍十分深刻:“姜大夫跟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条大通炕,一点专家架子都没有。”
碧佳娜提·艾合麦提是姜淑清在策勒带的“徒弟”。那时,碧佳娜提刚参加工作两年,跟着姜淑清上手术台时,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有一次做子宫肌瘤剔除术,姜淑清让碧佳娜提主刀。碧佳娜提有些紧张,姜淑清握住她的手腕,“别怕,顺着肌纤维走,你看,它在‘告诉’你该往哪去。”手术结束后,姜淑清把自己厚厚的手术笔记递给碧佳娜提,“这里记着常见手术的经验,你慢慢看,不懂就问。”如今的碧佳娜提,已经是策勒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
在普查中,姜淑清认识了25岁的托合苏力坦罕·买吐地麦提塔日。查出宫颈癌前病变之后,托合苏力坦罕因为家庭困难,被医疗费难住,没了音讯。一想到托合苏力坦罕无助的眼神,姜淑清总也忘不了这个“新疆妹妹”。在西部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姜淑清为她争取到了北京妇产医院免费治疗的机会。
“因为姜大夫,我活下来了,她是我们全家的恩人!”托合苏力坦罕哽咽着说。直到现在,两个人还经常微信聊天,“她经常发来问候,还会分享好听的歌。”姜淑清笑着说,“被患者认可,是医者最高的荣誉。”
■变化一天比一天大
这些年,策勒县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策勒县人民医院今年1月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建筑面积达7.2万平方米。县里每个乡镇都有了卫生院,老乡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宫颈癌防治手册》也更新到了第三版,“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症不出地州市” 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约定▶
“等您明年来摘葡萄”
三年援疆行,一生援疆情。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姜淑清结束援疆回到北京的第20个年头。时至今日,她依然密切关注着策勒,关注着新疆。在她的朋友圈中,经常能看到关于新疆的内容。在她心里,这个遥远的“天边”,早已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
“老师,您看,今年的葡萄熟了,晒成葡萄干肯定比去年的还甜。等您明年过来,我带您去园里摘!”在视频通话中,碧佳娜提和姜淑清许下约定。
本报记者 王琪鹏
乌鲁木齐晚报记者 梁淑芳 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