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之名 致敬英魂 在铭记与传承中砥砺前行


  □张晗

  9月,是致敬英雄、缅怀先烈的时节。

  从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庄严回望,到9月30日我国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的深切追思,这两个重要节点都在提醒我们铭记民族救亡图存的悲壮抗争、致敬所有为国为民捐躯的英魂。在这一特殊时刻,我们纪念的核心,是让英烈精神从国家叙事融入每个平凡人的选择,在铭记中锚定精神坐标,在传承中凝聚奋进力量。

  我们为何要铭记?因为一个没有英雄记忆的民族,终将失去精神的根基。

  回望过往,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从赵一曼面对酷刑时的坚贞不屈、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的孤身奋战到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的视死如归……英烈们以生命和行动,践行了对民族与信仰的忠诚担当。历史证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他们用生命熔铸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其功勋彪炳史册,精神永垂不朽。

  自2014年国家确立烈士纪念日以来,每年的这一天,天安门广场都会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这既是以国家规格表达对英烈的崇高敬意,也寄托着全国人民最深切的追思。英雄,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铭记,是为了让这民族的坐标永不偏移,让我们知所从来、明所将往。

  在9月3日的纪念大会上,一个场景令无数人动容:当镜头掠过老战士努力挺直的脊梁、那颤巍巍却标准利落的军礼与空中呼啸而过的战机编队时,80多年前的硝烟仿佛与今日的荣光交汇。战场的烽火虽已散尽,但英雄的铮铮铁骨永存,人民对历史的铭记永恒,我们迎来的是一个铁甲生辉、雄鹰翱翔的崭新时代。

  我们如何传承?答案在于,将缅怀之情转化为在平凡岗位上挺膺担当的现实行动。

  英雄并非只属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公开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不断拓宽着“英雄”的当代内涵,有力推动了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先锋的风尚。

  我们从未忘记,2001年4月1日,“海空卫士”王伟用生命守护了祖国的碧海蓝天;2020年6月,喀喇昆仑高原上,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位戍边英雄,为捍卫国土壮烈牺牲。“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不仅是他们的战斗宣言,更已融入民族的血脉与记忆。

  即便在和平年代,我们依旧需要英雄的情怀与担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精益求精的科研工作者、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危机时刻伸手相助的普通市民……新时代的英雄,是在改革发展中鞠躬尽瘁、在平凡岗位上挺膺担当的普通人,他们的伟大,正源于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将对国家与人民的热爱,化为具体的行动。这种“可学可做、可追可及”的榜样力量,正是英雄精神最富生命力的传承。

  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民族复兴之路仍面临考验。它呼唤的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持久的担当。在今天,致敬英雄最好的方式,是让我们自己也成为照亮他人的一束光。当无数平凡的担当汇聚,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愿在历史的新页上,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写就最动人的英雄诗篇。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