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云南省妇联供图
张凌漪/摄
张凌漪/摄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生动展示新时代党领导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成就,全媒呈现各行各业妇女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的昂扬风貌,为全球妇女峰会召开营造热烈向上的舆论氛围,全国妇联宣传部联合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于9月15日至19日,组织中央媒体、网络平台深入云南基层,开展“一路芬芳·喜迎盛会”2025年全媒体云岭妇联行活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芬芳观察团”走进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全景式呈现新时代云岭女性昂扬奋进新征程的动人故事和向上风采。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云南是世界三大最适宜花卉生产的地区之一。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草一木都饱含生机。
9月下旬,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随“芬芳观察团”走进彩云之南,在“鲜花王国”里,邂逅了一群如花儿般美丽芬芳的巾帼奋斗者。她们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蓬勃生长、热烈绽放,交织成云岭大地上一幅色彩斑斓的绚丽画卷。
产业发展的“半边天”
走进滇池东岸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玫瑰、月季、等鲜切花争奇斗艳、香气扑鼻,商人、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在这个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每天有4000万枝鲜花从这里出发,年交易额突破115亿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第一。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每10枝鲜切花中,有7枝来自斗南。
从清晨到深夜,斗南的鲜花交易从不停歇。花卉交易群体、企业及经营户、花卉经纪人、鲜花主播、花卉衍生产业从业者……在斗南花市这条“美丽产业链”上,汇聚了超60万名从业者,其中女性占比达45%。特别是在4000余名鲜花主播中,女主播占比达73%。
为了更好地守护斗南花娘们,2019年,凝聚了种植、物流、电商、文创等全产业链优秀女性代表的斗南巾帼花卉妇联成立。2022年4月,马毅琳接过斗南巾帼花卉妇联主席的“接力棒”。作为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行政总监,这位曾跨界法律、餐饮等领域的“多面手”,以实干实效回应着20余万名花卉产业姐妹的期待。
在斗南街道的回迁小区,曾有一群因失地而迷茫的“待业妈妈”。马毅琳带领妇联团队为她们量身打造培训方案,教授花卉分拣、包装等实用技能,并协助对接花企用工需求。
“一来二去,许多妇女交上了朋友,她们自发成立了一支‘姐妹包工队’。花市商户有需要,她们就相约去帮忙。”马毅琳说,“每个月收入少则两三千元,多则五六千元,妇女们不仅钱包鼓了,人也开朗了。”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用工波动问题,也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妇女就业探索了新路径。
3年来,斗南花卉妇联累计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活动30余场,为9万余名花农提供支持,带动5000余名女性灵活就业。其中,“鲜花贷”项目成效显著,通过银企合作为60余家商户解决了1.55亿元的资金需求,帮助越来越多的女性书写属于她们的“花样人生”。
站在这片花的海洋里,马毅琳说:“下一步,我们会把触角伸得更广一点儿,把渠道拓得更宽一点儿,让更多妇女同胞加入我们的大家庭里,共同托举云南的美丽花卉经济。”
离开斗南花卉市场,“芬芳观察团”向北来到昆明雄达茶城,这里不仅古色古香,茶香氤氲,还有一群“茶仙子”。雄达茶城副总经理、妇联主席张玉梅介绍,茶城目前有女性从业者1420人,占总从业人数的71%,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民或者下岗再就业的妇女。
鉴于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女性,茶城2012年成立了雄达茶城妇委会,2019年又成立了盘龙区第一家商城妇联组织——雄达茶城妇联,把优秀创业女性纳入妇联执委。茶城坚持党建带妇建,办活动聚人心,如今茶城妇联已成为深受茶城从业女性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
“我们现在能有这样的规模,离不开茶城妇联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10多年前,24岁的杨微微带着对茶文化的兴趣,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南庄镇来到昆明雄达茶城,租下一间12平方米的店铺,经营紫陶茶具。
2015年,为扩大经营规模,在茶城妇委会的帮助下,杨微微分别在当年和第二年申请到两笔小额无息贷款。此后,茶城还连续两年主动为杨微微减免了一万多元的房租,帮助她渡过了难关。
如今,杨微微的店铺已经扩展到4家,总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她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父母和丈夫也从老家来到雄达茶城,一家人共同经营茶具生意,其乐融融。“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每天心里都是暖暖的。”提起家人,杨微微笑得更甜了。
不仅有“花妇联”“茶妇联”,近年来,云南省妇联还在云茶、云花、云果、云咖等特色产业链上建妇联,累计建成新兴领域妇联1.24万个,覆盖2.71万个新兴领域组织。通过赋能、引流、关爱、帮助,将分散的“她力量”凝聚成发展合力,撑起了行业发展的“半边天”。
非遗传承中的重要力量
“雕得金龙腾空飞,刻出雄鸡报五更,凿成百鸟枝头唱,镂花引蜜蜂。”一首传统白族民歌,唱出了剑川木雕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作为木雕之乡,剑川声名远扬。其木雕工艺流传千年,以浮雕、镂空雕见长,呈现出玲珑剔透、生动传神的艺术美感。
“剑川全县约有两万多名木雕手艺人,与大家的想象不同,其中有不少是女性。”在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快人快语的陈利芳热情洋溢地向“芬芳观察团”介绍道。
今年52岁的陈利芳就是女木雕手艺人的代表。受家庭影响,陈利芳从小就喜欢手工行业,1992年,陈利芳高中毕业后,师从木雕大师段国梁,学习木雕技艺。
30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如今,陈利芳已成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创作之余,陈利芳还与同为木雕名匠的丈夫杨焕培一起培养了700多学员。其中不乏一批女性木雕人才,不仅帮助她们实现了经济独立,也通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让剑川木雕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学习木雕让我找到了终身热爱的事业,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我也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和农村女性,加入剑川木雕行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陈利芳说。
在非遗传承道路上“追梦”的还有48岁的张丽琼。2004年,一次机缘巧合,一套庆典上的彝绣服饰让她对彝绣服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一头扎进彝绣的世界——跑遍滇川黔桂彝区,收集了近500多套(件)彝族服饰和彝绣精品,绣品年代从清末、民国至现代,跨度100多年。同时,她拜师学艺,学习钻研彝绣传统服饰的设计和裁剪。
2008年,张丽琼辞去博物馆的工作,开起了彝彩服饰工作室;成立彝绣馆,展示彝族服饰文化和彝绣艺术。2014年,工作室升级为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2015年,张丽琼加入楚雄彝族自治州妇联指导成立的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协会帮助我们拓展了订单,实现了抱团发展。”张丽琼说。
2021年,张丽琼成立了卡莎莎刺绣艺术有限公司,“卡莎莎”在彝语中是“谢谢您、感恩您”的意思。张丽琼想要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让他们在感恩家庭、感恩社会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更有尊严地生活。
目前,卡莎莎刺绣艺术有限公司有12名残疾绣娘,为了方便教授残疾员工彝族刺绣技艺,张丽琼还专门去昆明学习手语。23岁的聋哑女孩刘文兰就是张丽琼的员工之一,目前她每个月除去五险一金,到手工资有2800多元。
公司同时还开设残疾人彝绣技能培训班16期,直接指导培训残疾人542名。4家合作社与300余名绣娘及公司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帮助上千名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增收。
据悉,近年来,云南省妇联大力促进以妇女为主的民族刺绣、扎染蜡染、手工编织等手工产业发展,帮助妇女更好地居家灵活就业,实现文化赋能与经济增收“双促进”;制定实施《云南省妇联推动妇女手工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积极联动各方力量,有效链接市场资源,累计打造111家妇女手工协会、47家刺绣协会,目前全省有15.18万名妇女投身手工产业。
基层治理的柔性引擎
上午11点,楚雄市彝海街道栗子园社区的一排门面房里,红彤彤的辣椒堆成一座座小山,社区居民们三三两两围坐成一圈儿进行辣椒初加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栗子园社区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内最大的水利工程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有居民1958户8000余人,包括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群众。
“从农村搬到城市,住进单元楼,很多居民刚开始不适应,矛盾问题多。”今年40岁的栗子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吕燕,已经做了16年的社区工作,她坦言,有的群众从村民一下子变成市民,总觉得自己无所事事,心中充满了焦虑。
移民既要“搬得来”,还要“稳得住”。吕燕与社区干部们积极为群众想办法、解难题,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掌握社区移民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意向后,建立了社区手工合作社,引进初加工产业,为社区群众特别是妇女,提供剪辣椒、敲核桃等工作,带动300余名居民群众就近就业,累计增收260余万元。
“我们还成立了彝绣车间,带动60余名绣娘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达两万余元。”吕燕说,“同时还为待业宝妈、困难妇女、下岗女工等先后开展计算机、烹饪、育婴师、美容美发、家政等技能培训,解决居家妇女增收难题。”
困境妇女、“一老一小”、困难家庭等群体在生活上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为此,吕燕和社区工作人员探索“五星服务”模式,摸清居民家庭情况,建立居民电子档案7131份,把社区居民家庭划分为“五个星级”,发挥巾帼志愿者队伍作用,对应进行每周一次、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每年走访的精细化管理,对重点群众重点关注,帮助这些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就在“芬芳观察团”到访的前几天,吕燕和社区工作人员刚刚走访了一户四星服务家庭,了解到两个孩子新学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后,帮助她们实现了微心愿。
在云南,广大妇女不仅是社区治理的能手,还活跃在宣讲团中。大理白族自治州妇联集结全州范围内的各级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最美家庭、最美母亲等先进典型及专家学者、妇联干部等100多名,组建“金花”宣讲团,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开展“巾帼大宣讲”活动,送政策、讲法律、传家风,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扎实做好引领服务联系妇女工作,为基层和谐注入持续动力。
秋雨初歇,踩着被雨水洗刷得一尘不染的青石板路,穿过蜿蜒的小巷,人们走进剑川古城赵式铭故居,围坐在一起,听阿鹏艺术团的“金花”们用白曲弹唱《家风代代传》。现场悠扬的旋律,将传统曲艺与家风主题巧妙融合,赢得阵阵掌声。
“嬢嬢,姐姐们,我们要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婆媳关系,避免矛盾激化……”接着,“金花”宣讲团成员、剑川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王秋艳登场,用白族话围绕家庭矛盾化解开展主题宣讲。
“在宣讲过程中,我们把‘法言法语’转变为动人的乡音,把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送到最需要的群众身边。”王秋艳说,在宣讲过程中,宣讲团还帮助当地群众解决了不少急难愁盼问题。就在前不久,一名当地妇女迟到三年的薪资终于到账,看到她终于不再忧“薪”,王秋艳感到很欣慰。
除了“金花”宣讲团,云南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结合实际,建立体现当地特色的“双语”宣讲队,通过“汉语+民族语”,用妇女姐妹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的大白话、家常话、真心话,传递党的“好声音”,线上线下开展50余万场宣传宣讲,覆盖1亿多人次,引领妇女听党话、跟党走。
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洱海流域污染负荷也快速增加,“高原明珠”的境况曾一度令人担忧。如今经历治理阵痛,“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重新出现。
“芬芳观察团”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洱海湖畔时,看到这里湖水荡漾,苍山云绕。洱海保护巾帼打捞队的几名队员,正身穿绿色马甲,在水上打捞杂草、死鱼和白色垃圾,船尾的队员划桨,船头的队员手拿打捞网打捞。
洱海保护巾帼打捞队的“铁娘子军”,都来自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们队一共有20多名队员。”55岁的李勉说,巾帼打捞队收集清运的有机废弃物将被送回公司,进行资源化利用,生产出有机肥、生物天然气等系列产品,实现变“废”为“宝”,点“粪”成“金”。
“公司成立了洱海保护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洱海保护巾帼打捞队、洱海保护巾帼先锋队、洱海保护巾帼创新中心。”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妇联主席潘巧云介绍,目前,越来越多的女员工在科技创新、洱海保护一线创造了骄人业绩,为企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重要的巾帼力量。
奋战在古生村洱海湖畔的还有科技小院的师生们。2022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主动请缨长期驻扎古生村,担任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
污染源到底在哪儿?师生们一进入古生村,就开始了一场“洱海水质保卫战”。通过踏勘水系,师生们发现古生村有6个入湖口,从入湖口倒追到苍山脚下,就形成了大约4.8平方公里的古生片区研究区域。
在这个研究区域内,小院师生建立了“六纵七横”监测网络,涵盖片区面源污染排放—输移—入湖全过程。“六纵七横”的交叉点,就是水质监测的取样点。
大家猜测,暴雨冲刷可能是污染入湖的重要原因。因此哪怕是在凌晨三四点下起暴雨,同学们也会马上起来取样。金可默告诉记者,2022年的取水采样工作投入了1700余人次,采集样品3000多个。污染源终于被同学们追了出来——入湖污染约50%来自肥沃农田,另外约50%则源于村庄。
谜题破解后,2023年5月,科技小院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全面启动。金可默介绍,通过精准施肥管理、退水净化处理、生态湿地修复“三道防线”,试验区当年即拦截污水32.1万立方米,入湖氮、磷总量分别锐减22.7%和30.8%——古生村入湖水流氮、磷含量曲线迎来新的“拐点”,洱海污染治理有了新思路。
累计驻扎古生村1000多天的金可默,如今正和同学们一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洱海更清,民众更富,乡村更美。
5天的行程中,“芬芳观察团”遇见了最美丽的她们,感受了最动人的巾帼故事。“云岭大地上,广大妇女实干笃行、奋勇争先的身影,是最美的风景!她们的拼搏奋斗与精彩故事,是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彰显了新时代女性担当作为的卓越风采。”云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农布央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