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千里送医 情暖天山
6月22日,巴州人民医院手术室,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援疆医生、巴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干勋(前排右二)正在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近日,巴州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场与死神竞速的高难度颈总动脉血管瘤切除术正在紧张进行。凭借精湛医术与丰富经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援疆医生、巴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干勋成功切除瘤体,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只是河北医疗援疆工作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河北全面开展“组团式”“托管式”医疗援疆,协调省内80余家医疗机构,对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二师各医院,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技术支援、医疗体系完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深层次帮扶,显著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谱写出无数动人的生命赞歌。
设施技术双提升
实现多项“零”的突破
先进齐全的治疗设备、整洁明亮的医疗环境……2024年9月,由河北投入5500万元援疆资金的巴州人民医院南院区建成投用,百姓心心念念的好医院建到了家门口。
一年来,南院区接诊治疗患者48万余人次,极大地提升了该院的救治能力,有力缓解了当地各族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
“十四五”期间,河北共安排2.72亿元援疆资金支持巴州和二师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巴州人民医院南院区住院楼、轮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且末县人民医院河北住院楼二期工程、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等项目均已建成投用。
河北的援助,不仅从硬件上改写了当地医疗基础设施落后的历史,在专业技术提升方面,也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河北援疆医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疗法,填补500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极大提升各医院救治能力,让患者在当地就能接受规范治疗。
“不开刀、痛苦轻、恢复快!感谢河北援疆医生治好了我的病。”今年1月6日,患者李洪涛到若羌县人民医院复诊,经检查恢复良好。
两天前,李洪涛因腹部突发剧痛紧急入院,经检查确诊为输尿管下段结石,该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进行体外碎石治疗。然而,以前县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患者需要转到400多公里外的库尔勒进行治疗。
邢台市援疆医生路延平、张雁翔得知后,认真研判患者病情,开展多学科会诊,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借助X线及超声设备,开展电磁波体外碎石操作。随着结石顺利排出体外,折磨李洪涛的疼痛终于减轻。
这项填补若羌县电磁波体外碎石技术空白的治疗,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还为当地医生上了生动一课。本地医生余思伟全程参与了这次治疗,他说:“通过病例讨论、操作示范,我学习到了更前沿的治疗方式。”
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疼痛术、下肢动脉血栓抽吸术……五年来,河北援疆医生不断为当地医院带来“首例”突破,曾经需要远赴乌鲁木齐甚至疆外就医的患者,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症不出州”正成为现实。
服务下沉基层
畅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县医院看病越来越方便了。”每周一、三、五下午两点,博湖县人民医院的班车都会到塔温觉肯乡接上患者吴女士,到医院做血液透析。
56岁的吴女士几年前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肾衰竭,需要定期做血液透析。但当时博湖县人民医院没有血透室,她只能跑80公里到州里医院做透析。
改变发生在2023年。秦皇岛市援疆医疗队帮助医院添置设备、完善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血透室于当年5月开诊,吴女士等患者终于结束了奔波的日子。
在过去,巴州各县医院由于医疗技术跟不上,一些疑难病症患者需要远赴外地求医,不仅增加经济负担,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河北各市援疆医疗队以县域外转率较高的病种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帮助县级医院打造重点科室,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和静县肿瘤患者转诊率高,邯郸市援疆医疗队通过开设肿瘤门诊、成立肿瘤科、筹建肿瘤中心“三步走”,帮助和静县人民医院构建起完整的肿瘤诊疗体系;
尉犁县群众危急重症看病难,以承德市衡水市援疆医务人员为主体,组建尉犁县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全面提升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专科救治、后期康复的救治能力,大大降低了危急重症患者上转率;
轮台县基层医疗机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能力弱,沧州市援疆医疗队帮助轮台县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并以其为枢纽,在乡镇建救治单元,在村设急救哨点,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畅通心梗急救通道;
…………
“我们因需选派紧缺专业人才,量身定制专家团队,通过‘渗透式管理,植入式帮扶’模式,推动当地医院重点科室从无到有、诊疗能力从弱到强。”河北省卫健委援疆干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医疗援疆处负责人缑晓珊说。
巴州地域辽阔,不少群众居住在偏远乡村。河北积极推动援疆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将河北的深厚情谊送到基层群众身边。
“谢谢医生,我现在能下地干活啦!”今年4月的一天,尉犁县喀尔曲尕乡河北援疆专家义诊台前,78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买买提·赛买提拨开人群,紧紧握住陈杰的手道谢。
半年前,承德市援疆医生、尉犁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陈杰来到喀尔曲尕乡义诊,买买提大叔递给他一张皱巴巴的心电图。看着上面异常的波形,听着老人描述的胸部闷痛症状,陈杰瞬间神经绷紧。“您极有可能患有冠心病,血管狭窄程度不明,随时有心肌梗死风险。”陈杰回忆,当时他攥着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反复叮嘱,快去医院检查治疗。
几天后,买买提大叔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尉犁县人民医院。陈杰等援疆医生为他实施了近两个小时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终于为缺血的心肌重新开辟出生命通道。
千里援疆路,拳拳医者心。
为打通医疗“最后一公里”,邢台市援疆医生谢长敏以“乡卫生院坐诊+入户关怀”相结合的方式,为若羌县吾塔木乡群众送上优质医疗服务;
母婴关怀零距离,石家庄市援疆医生侯蕾建立“准妈妈健康微信群”,“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妊糖孕妇全程围产期管理,服务宝妈近200人;
让困难群众有“医”靠,承德市衡水市援疆医疗队为55名困难家庭大病人员建立档案,明确援疆医生定向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切实解决患者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的问题;
…………
一批批河北援疆医生用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把健康与温暖播撒边疆,让受援地群众切实感受到来自燕赵大地的深情厚谊。
精准培育人才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以前遇到复杂病例,只能依赖援疆医生。现在,我也可以独自操刀了。”今年4月,二师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外,刚刚为一名宫外孕破裂、腹腔大出血的患者成功实施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手术的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晓蕾长长舒了口气。
张晓蕾的成长,得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援疆医疗专家的“一对一带教”。通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示教、学术讲座等手把手带教,一批批像张晓蕾这样的当地青年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医院多个学科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诊疗能力。
人才培养是医疗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帮助当地培养医疗人才,五年来,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推动下,选送一批批中青年骨干赴河北进修学习,邀请河北各医院专家来巴州和二师讲学、指导,“援助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成果显著。
问诊、开方、叮嘱用药注意事项……8月21日,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专家、全国名中医刘启泉再次来到巴州人民医院坐诊,闻讯而来的患者早早就带着病历、检验报告来到中医科,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刘启泉一丝不苟诊断,一旁的巴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沈建新认真听、仔细记,生怕漏掉一个细节。“中医师承教育很重要,跟刘教授坐一天诊,胜读一本书。”沈建新说。几年来,他通过跟诊、病例讨论、听学术报告等方式,跟刘启泉教授学到了不少经验,整理成册作为自己的“行医宝典”。
沈建新和刘启泉的结缘,始自2023年刘启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落户巴州人民医院。近年来,河北积极促成刘启泉、刘亚娴、梅建强等22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省级名医工作室落户巴州和二师,名医们定期来坐诊,并与当地医生结成师徒对子,积极参与科研教学、科室建设、学术交流、远程会诊,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造福当地百姓。
山海隔千里,却以情相牵。从手术台到义诊点,从设备引进到人才培养,河北援疆医疗队用真心换真情,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天山脚下生根结果,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为看病犯难。(张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