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工作方法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溪 瀛

  “城,所以盛民也。”当春城天际线的摩天大楼与翠湖边的老街古巷同框,当昆明独有的“时间美学”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座城市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答:怎样让生活在这里的万千百姓寻找到诗意的栖居之所?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写进“五个转变”,8月公布的意见再以制度形式固化国家行动。从10年前中央城市工作会系统规划“五个统筹”的实践框架,再到如今“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转型关键,为昆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见楼不见湖”到“显山露水”,从“一路一堵”到“快行慢享”,从“千城一面”到“记住乡愁”,诗意昆明的差距在统筹,出路也在统筹。

  昆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取得了滇池治理、历史遗存活化等显著成效,也面临着空间布局失衡、产业动能不足等突出挑战——目前,昆明空间发展仍面临“单中心集聚、外围碎片化”桎梏,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园区孤岛”脱离城市功能,产城分离导致“白天机器响、晚上空城计”,通勤潮汐加剧城市拥堵;滇池建成湖滨生态带,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有限,湿地碳汇、景观服务等生态效益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收益;智慧城市建设滞后,尚未形成“一网统管”综合指挥平台;雨污分流、防洪排涝、道路开挖“条块分治”,局部内涝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掣肘;民生服务存在“供给不均”,文化与民生融合程度较低,历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民生福祉……事实证明,“各自为政”“分散化”等统筹弊病,正严重制约着昆明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步伐。

  城市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安全等各个方面,涵盖规划、建设、治理、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强化协作。下一步,要坚持系统观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做好城市工作,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城镇建设,一体推进交通、产业和用地布局,综合考虑建筑风貌、历史文脉、生态保护,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安全等关系,贯通融合城市工作各环节,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敲碎打、顾此失彼。

  为此,昆明应树立“一盘棋”思维,将城市视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打破“自扫门前雪”的思维定式。具体而言,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城市经济地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全生命周期治理水平;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增强城市持久活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升宜居性与韧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功能的最佳契合,从而推动城市工作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发展”。

  对昆明而言,统筹协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方法论,更是联结“栖居之地”的生命线:当我们以统筹协调擘画城市高质量发展蓝图时,不是为了追求冰冷的扩张速度,而是要维系那些“通往落日的街道”所承载的生活肌理,不让更新打碎记忆;当我们以统筹思维推进产业升级时,不是为了堆砌抽象的经济指标,而是要守住“按照季节和蔬菜春捂秋冻”的民生温度,让增长惠及百姓;当我们以统筹理念深化生态治理时,不是为了完成机械的环保任务,而是要留住“海鸥引领的想象力远行”的天人合一,让生态融入城市,让自然滋养生命。统筹协调指引我们,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正如诗人于坚笔下的这座城市——永远有金色的黄昏、温暖的日常,永远是“有益于生命的栖居之地”。

  (作者为博士、主任编辑,本报特约评论员)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