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公园“拆栏透绿”


  本报记者 朱松梅

  若有一双天眼俯瞰京城,一定会发现:上千座公园遍布城乡,如画笔一般,点下金黄、墨绿、酒红、浅紫……

  在这座北方大都市,公园数量正以不可置信的速度增长着。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公园围墙打开,商业嵌入公园。今年以来,本市还加速统筹公园、滨水、绿道等空间要素建设公园游憩体系,让花园城市美出了新高度。

  拆围栏,公园融入城市景观

  前不久,建成40多年的朝阳公园干了件大事儿:把西侧810米的围墙拆掉了。如今,人在路边走,像置身画中。

  围墙拆掉之后,公园和城市就有了融为一体的可能性。朝阳公园增设了连通公园内外的道路和休憩设施,道路和公园交界处化作一片花毯。

  近几年,本市倡导建设“无界公园”,已经有上百个公园拆栏透绿。就拿最早拆围栏的元大都遗址公园来说,日均游客量从1万人次增加到1.2万人次,年游客量达到了420万人次。

  很多公园不只拆掉围栏,还主动“后退”,为便民设施留出空间。蓝靛厂公园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公园紧挨人大附小西门,去年,蓝靛厂公园的绿地后退了15米,让出了一片“分钟花园”。这个开放式小花园盛开着绿绣球花,还设置了不少座椅,等孩子放学的家长可以歇歇脚。

  工程不大,却如绣花一般精细。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杨颖介绍,花园里还根据居民需求新建了乒乓球场地,设置了6个乒乓球台,“有风时球会偏,所以我们特意选择了不透风的围墙。”

  补短板,树下河边喝咖啡

  几年前,本市很多郊野公园缺少配套商业,逛饿了只能买点矿泉水、烤肠和面包。现在可不一样了。公园一个比一个能整活儿,游客不但能买到咖啡、简餐,有时还能体验皮划艇,逛二手市集,或是带娃跟萌宠互动。

  海淀公园里有一家“无界咖啡馆”。在森林的包围中,咖啡馆撑起一顶顶乳白色的天幕帐篷,同样是喝一杯咖啡,在这里比写字楼里舒服多了。

  越来越多的公园,正在补齐配套设施的短板——龙潭中湖公园与北平机器合作“煎饼节”,单场吸引万余人次参与,摩天轮下“精酿啤酒”成为网红打卡点;北海公园双虹榭西厅变身“漪公子·乾隆的书房”,既可品咖啡又能喝中式下午茶;北极寺公园的双层木屋化身集书店、咖啡、意餐于一体的MOWU书局……

  “现在大家对公园的要求变了。”市园林绿化局公园管理处处长马红说,除了物质上的便利,游客也需要精神享受,比如认识植物、跑步健身、打卡社交。这些新的需求,都为公园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邀共建,邻里种下微花园

  目前,全市大大小小的公园达到1100个。可还有一类小花园,虽不在公园名录上,却给大家带来了身边实实在在的美,它就是“微花园”。

  微花园,顾名思义,就是楼边街角的迷你小花园,是一种新型的社区绿化形式。跟传统的公园不同,微花园大多由当地居民亲手设计、施工和养护,倡导“人人都能当园丁”。

  今年初,太阳宫社区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团队,选定圣馨家园5号楼前一处绿地作微花园。这片绿地还不到100平方米,但专家和居民花了好多心思,细致地勘察光照、土壤条件,绘制地形草图。

  3月到5月,社区居委会召开了好几场协商会。爱好园艺的居民提出搭配三季开花植物,好看又好养;孩子们开动脑筋,手绘了设计图,还为花园取了好听的名字:“花间拾梦”。随后,居民一块儿挥锹培土栽花苗,种下了、紫菀、绣球、薰衣草……

  今年,通过构建“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联动机制,全市100个社区微花园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覆盖全市16区及经开区。

  近日,《北京公园游憩体系专项规划(2025年—2035年)》通过批复,提出将实施公园提质、绿道连通等,让“千园之城”变成“一个大花园”,古都北京追绿求美的旅程仍将延续。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