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网约车司机们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团圆饭”。9月15日至30日,滴滴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9个城市陆续举办“滴滴司机中秋家宴”,并在南京、武汉、青岛、苏州、长沙等50多个城市开展“16司机日”中秋福利站与表彰活动。同时,滴滴还向司机派发60万份中秋月饼礼盒,并发放4亿元补贴,与司机共度佳节。
这只是网约车平台构建司机生态的一个缩影。除了节假日关怀,近年来,滴滴也在多地举办司机开放日和司机评审会,用更坦诚、更直接的方式沟通,寻找司机、平台、乘客等各方诉求的“最优解”。
打通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
“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权益保障愈发受到重视。
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货车司机、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报告数据显示,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7623元,在六类蓝领职业(网约车司机、外卖员、货车司机、快递员、制造业普工、建筑工)中位列第二。一线城市日均上线时间大于等于8小时的网约车司机平均收入为11557.1元。
相比其他蓝领职业,网约车司机的收入满意度较高,这为理解新就业形态的经济韧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蓬勃发展在为经济社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人社部发布指引指南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最高法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仍需平台企业与社会各界携手打通。”业内人士表示。
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平台将关怀和权益落在实处。自2021年春节开始,滴滴率先为司机举办福利站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四届。从2024年中秋开始,在原有司机福利站活动的基础上,滴滴还在国内多城举办司机家宴,以特色温暖的美食陪伴司机及家人,在最平凡真实的烟火气里相聚过节。
节假日的补贴同样为司机带来增加收入的机会。针对中秋国庆“双节”出行需求,滴滴将发放超4亿司机补贴,推出“单超多,0佣金”奖励活动。司机登录滴滴车主App奖励中心,可参与免佣卡、流水加速卡、完单抽奖、单单奖、服务分加分等丰富的奖励活动。
2023年,滴滴推出“橙意保障计划”,并在2025年升级为“滴滴司机保障计划”2.0,从收入、福利、参与三个维度提升保障——“随时提现”与“淡季无单赔”权益旨在满足司机对于收入更安心稳定的需求;加大“滴滴关爱公益救助”项目投入可以为有需要的网约车从业者提供救助;举办滴滴开放日司机评审会则有助于推动平台与司机共创共建。
“这些关怀和权益结合了物质激励和精神认可,让司机感到被看见、被尊重,也通过制度性承认提升了新就业群体的社会可见度。”业内人士表示,“这事实上是在平台经济中重构劳动尊严的价值坐标系,试图在数字契约外,重建有温度的职业认同纽带。”
开启平台
“双向沟通”新模式
如果说节日关怀是“软温度”,那么开放评审就是“硬机制”。
2025年9月,滴滴迎来了一场评审会。在这场持续四小时的评审会上,滴滴相关业务负责人当面解释了司机关注抽成等话题及背后的逻辑,抽成并非简单粗暴的固定比例模式,订单类型、时段、距离、供需关系以及平台补贴等,都是影响抽成的关键。比如在雨雪天、早晚高峰等需求旺盛但司机较少的时段或区域,平台可能会减少对司机的抽成,甚至给予额外补贴,鼓励司机出车,以缓解运力紧张;而在打车乘客和出车司机都较多,供求相对充足时,抽成比例可能会相对较高。
数据显示,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比例为14%。此外,滴滴还承诺今年年底前抽成上限降至27%。
这种“当面锣、对面鼓”的交流机制,正是滴滴在2025年初对开放日作出的升级——评审会。评审会的运作逻辑是“当场回应、下次交账”。司机代表提问,一线业务人员必须即席回应;在之后的评审会上,平台还要公开汇报此前的处理结果。比如第一期评审会提出的“机场车站作弊”问题,在第三期评审会就变成了一整场的专题汇报,平台详细说明了对刷单、作弊器的治理进展。
这种开放机制背后,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些问题企业能解决,就去解决;解决不了的,也能让更多人看见这种困境,共同寻找出路。”参与评审会的学者表示。
开放日和评审会在行业和学术界看来颇为可贵,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建立了一个让各方声音都能被倾听、被看见的“双向沟通”机制。这种将治理过程透明化、参与化的尝试,是一场面向未来、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治理实验”,它承认平台治理的复杂性,并试图通过汇聚集体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力量。
开放机制带来的不仅是讨论,更有实实在在的改进。在2024年成都的滴滴开放日评审会上收到的100多项问题反馈中,目前已有30多项完成优化改进,包括实现随时提现、试点“淡季无单赔”机制补充司机淡季收入等。
在业内看来,网约车生态建设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要平衡各方权益。在滴滴的实践中,平衡的艺术体现在多个层面:平台在运价机制上,需要通过定价和补贴调节供需;在权益保障上,需要既提供基本兜底又激励多劳多得;在沟通机制上,既要开放倾听又要聚焦关键问题。而滴滴尝试通过评审会、开放日、保障计划、节日福利等组合拳,在政策要求与市场规律、平台发展与司机权益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文/李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