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唐代远
长江潮涌,运河绵长。江苏以水为墨、以绿为笔,正在书写一场生态与发展的深刻对话。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深入江苏十三市,60多位来自中央新闻网站以及新媒体平台、全国主要省级新闻网站及商业网站的骨干网评员、记者以及网络主播以镜头和文字记录这片土地的绿色蜕变——从盐城滩涂的候鸟翔集,到金湖退圩还湖的碧波荡漾;从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升级,到矿山修复的“点绿成金”。青春力量与生态文明的交响,已然在这片水韵大地奏响。
生态治理非一日之功,而是代际接力的漫长征程。修复自然,实则是修复人类与未来的关系。盐城川东港的互花米草治理,是一场科学与毅力的博弈。通过“刈割+围淹”等精准治理,一年内修复入侵物种6.69万亩,相当于6000多个足球场重归自然。本土物种柽柳、碱蓬的成功试验,为退化湿地修复提供了科学样本。生态修复不是简单“退耕还荒”,而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精准施策。“十四五”以来,江苏修复滨海湿地5056.41公顷、岸线93.39千米。江苏沿海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承载着全球5000余万只候鸟的迁徙需求。数字背后,是生态系统的真实回归,更是年轻人从“靠海吃海”转向“护海兴海”的生动缩影,为全球滨海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江苏经验”。
2025年9月10日清晨,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野生麋鹿在色彩斑斓的盐蒿地栖息觅食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答案在于以科技赋能产业,以生态重塑价值。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其中的典范。作为全球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它年调峰电量达85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15万吨。其意义远超技术本身,标志着地下空间从“沉睡”到“赋能”的跨越,也为年轻人提供了绿色科技的创新舞台。盱眙玄武岩固碳、东台盐碱地改良等项目表明,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正从“二元对立”走向“协同共进”,青春智慧成为这场变革的关键催化剂。
我国首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
生态文明的至高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洪泽湖北岸退养还湖后,湿地重新连通,湖泊调蓄功能恢复,“水清、岸绿、景美、生丰”的格局逐步成型。更可喜的是,生态渔业与民宿经济带动当地居民年均收入达6万元,生态红利真正转化为民生福祉。金湖将退圩还湖的底泥用于农田改良,提升土壤有机质,实现“生态与农业双赢”;宜兴太华借富硒土地开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长三角富硒产业新高地”。生态价值不仅在于自然本身,更在于能否融入人类生活肌理,让保护者受益、让受益者参与。
山河焕新颜,青春正当时。这场绿色变革中,青年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深度参与者。从矿地融合的技术攻关,到滨海湿地的科研监测;从文旅运营的数字化赋能,到低碳产业的创业实践,江苏的生态之路上处处跃动青春身影。他们用算法优化景区调度,借直播推广水乡特产,以科技突破碳封存瓶颈。青春与山河相遇,正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也让生态故事从江苏走向世界。(唐代远)
【责任编辑:姜梓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