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1951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组成了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前线,慰问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团中包含了各界知名人士,其中文艺界的成员尤为引人注目。当时戏曲界和曲艺界的知名人士,分成戏曲和曲艺两个服务大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慰问演出。他们深入前线、坑道、医院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常香玉在朝鲜慰问演出。
梅兰芳(中)、马连良(后排左)、程砚 秋(后 排右)在朝鲜慰问演出。
梅兰芳在朝鲜慰问演出《贵妃醉酒》。
侯宝林穿军装在朝鲜慰问演出。
群星闪耀时:曲艺鼓书扬士气
1951年4月到5月底,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演出,80多位曲艺界名人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郭启儒、常宝堃、赵佩茹、高凤山、高元钧、良小楼、关学曾、魏喜奎、连阔如、曹宝禄等名家。连阔如、曹宝禄分任曲艺服务大队的大队长和副队长。
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和他的搭档郭启儒,在朝鲜战场上演出他们的拿手节目,还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如《杜鲁门画像》《狗腿子李承晚》等,为战士们带来了欢乐,并对敌人进行了犀利讽刺。
天津市曲坛的著名相声艺术家常宝堃和他的搭档赵佩茹,在表演他们拿手传统节目外,还表演了《新灯谜》《新酒令》等新节目。不幸的是,常宝堃在演出期间,遭到美军飞机疯狂轰炸,在朝鲜壮烈牺牲,与他同时牺牲的还有著名弦师程树棠。常宝堃的遗体被运送回国,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人民艺术家”“革命烈士”等称号。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除表演经典的《武松打虎》外,还创作表演了《侦察英雄韩起发》等新节目,激励着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快板和相声艺术家高凤山的数来宝表演一气呵成,除演出拿手段子《黑姑娘》《一车高粱米》外,还创作了紧扣战争主题的新作品,歌颂志愿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表现。
奉调大鼓、北京曲剧表演艺术家魏喜奎演出奉调大鼓最优秀的经典曲目,凭借她的金嗓子,展现传统曲艺的感人魅力,还演出了新作《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精彩剧目。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良小楼演出了拿手的传统曲目,并演唱了《董存瑞》等歌颂革命英雄的新段子。
北京评书和单弦快书的代表艺术家连阔如和曹宝禄,在他们繁忙的组织工作中,仍然表演了生动的北京评书和韵味浓郁的单弦快书,同样受到志愿军战士们的喜爱。北京琴书艺术家关学曾,把北京琴书带到了朝鲜前沿阵地。除了演唱他最拿手的《杨八姐游春》等传统曲目之外,还演唱了众多的新曲目。在给自己家属的一封信中,关学曾记叙自己在演唱曲目时,常常为了躲避流弹,不得不趴下,等流弹过去再演唱。有时为了演完一个完整的曲目,要趴下好几次,他甚至写道,自己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但为了完成这次的慰问演出,绝不退缩,表现出这批文艺战士的使命担当。
第二次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于1952年9月至12月在朝鲜演出,团长为刘景范,著名工商业人士胡厥文等人担任副团长。此次参加慰问团的戏曲和曲艺的艺术家人员众多,有中国京剧院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李和曾、杜近芳及著名评剧艺术家小白玉霜等。
叶盛兰、杜近芳演出了新排的拿手剧目《白蛇传》《柳荫记》,李和曾和小白玉霜等艺术家,同样演出了拿手剧目如高派戏和《小女婿》等。所到之处,迎接他们的是热烈的掌声和暖暖的心意。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正年富力强,带着她的香玉剧社,都去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演出,所演的剧目以豫剧《花木兰》为主,花木兰爱国保家的精神,极大激励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情愫,每到一地的演出都获得战士们雷鸣般的掌声。1951年,常香玉通过不间断的巡回演出,还捐献了一架“香玉剧社”号米格-15战斗机,为文艺界树立了爱国的好榜样。
“天下第一团”:将相和鸣赞英雄
第三次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是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组织的,于1953年10月至12月赴朝演出,由贺龙担任团长。许多党政军领导及文化艺术界名人,如吴晗、老舍、梅兰芳、周信芳等担任副团长,队伍中还有程砚秋、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及新凤霞、李玉茹、言慧珠等驰名海内外的戏曲艺术家。此次慰问团约有四千多人,故贺龙团长自豪地称为“天下第一团”。
著名谭派老生艺术家谭富英很早就报了名,不料父亲谭小培病重。他听从父亲的教诲,保国当先,按要求到天津集训。数天以后,父亲突然病逝,他急速回京处理完丧事后,又马不停蹄归队,随慰问团一起来到了朝鲜前线。谭富英和名净裘盛戎在坑道前的土台子上演唱在国内最受欢迎的新戏《将相和》。这出戏内容好,将相团结一致,舞台呈现上唱作兼备,文武带打。谭富英扮演的蔺相如,在剧中还要摔一个高高跃起的“吊毛”(京剧动作)。若是在国内大剧场演出,厚厚的台板上铺着厚厚的毛毯,也难不住这位科班出身的大老生。可在高坡上草草搭起的土台子上摔吊毛,台上虽有一层薄薄的台毯,可下面就是坚硬的土地,这对身体不太好的老艺术家来说,可是一件冒险的事。大家伙都主张不摔这个“吊毛”算了,可谭富英却说:“不,为最可爱的人演出,一定要摔,而且比国内演出摔得还要高。”如此一说,大家也不好再劝了。演出那天,后台同仁都挤到上下场门来看,都为老艺术家捏着一把汗。演到该摔“吊毛”的时候了,只见谭富英猛地一个全身跃起,单腿用力一蹬,身子就翻过去了,脊背轻轻地落地,平躺在台上。只见他轻松地站了起来,什么事故都没有发生,大伙这才舒了一口气,这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新凤霞那时26岁,风华正茂,演出了《刘巧儿》,还清唱一些拿手传统剧目的唱段,新派唱腔悦耳动听、明白如话,很受战士们的欢迎,获得“志愿军心中的百灵鸟”美誉。此外,她在1951年参加战友文工团解放评剧团,积极响应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用了两年时间巡回演出,用演出费用捐献了两架署名“青年号”的飞机。
梅派第二代传人言慧珠,第一次来到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面对誓死保卫国家的战士,她在简陋的露天舞台上,演出了京剧《花木兰》、新编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许多梅派的著名折子戏。此次,她还在朝鲜观看了著名朝鲜歌剧《春香传》,回国后移植成京剧,且大获成功,被誉为“中外戏曲文化交流融汇的典范”。
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马连良这四位顶级大师在朝鲜前线都演出了自己最杰出的剧目,且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一次,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梅葆玖在深秋的露天剧场上慰问志愿军空军战士。程砚秋先演出了《三击掌》,梅兰芳和马连良那天联袂要演出《打渔杀家》。不想,从演开场戏《收关胜》起,天就开始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到了梅葆玖要演出《女起解》时,空军首长说什么也不让老艺术家登台演出了。梅兰芳说:“台下坐着两万多冒雨观看演出的战士,别说下雨,就是下锥子也要演出!”最后,空军首长说这是命令,必须服从。梅兰芳无奈地说,那我们出去清唱两段吧。于是梅兰芳、马连良两位大师冒雨出台,马先生唱了一段《借东风》,梅先生唱了一段《凤还巢》,台下战士们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还有一次,在朝鲜中部香枫山的半山搭起的露天舞台上,周信芳和梅兰芳顶着把戏衣几乎都刮起来的大风,演出了他们最拿手的《徐策跑城》和《贵妃醉酒》。徐策大跑“园场”、贵妃照样“下腰衔杯”,台下许多战士都激动地流下泪来。周信芳、马连良第三次合作演出剧目《群英会·借东风》,也是在朝鲜前沿阵地上完成的。
此外,还有许多艺术家的动人事迹,限于篇幅,难以尽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世界和平、民族复兴而奋斗,是我们的使命担当!(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