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不宜一拥而上


本版图片 IC 本版图片 IC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执行院长、教授 杨成

■ 区域国别学是以秉持系统效应认识论、承认复杂性和地方性为前提,研究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历史、军事、安全、外交等问题的战略之学,是天然的交叉学科。

■ 国家急需的是高层次紧缺卓越人才,仅靠本科教学肯定做不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才有可能建立起区域国别人才池。

今年4月,教育部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区域国别学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位列其中。据教育部公示材料,本年度共计12所院校拟新增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这是继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被纳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后,教育部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的又一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与区域国别学日益受到国家、社会及学界重视始终相伴的是围绕该学科的各种争议,而近期最热门的话题则属设置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问题。

需首先满足交叉学科要求

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区域国别学是以秉持系统效应认识论、承认复杂性和地方性为前提,研究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历史、军事、安全、外交等问题的战略之学,是天然的交叉学科。按照学理逻辑,设置与其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同名的本科专业,必然是在该一级学科点的框架内。也就是说,如果要开设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在师资、课程、教材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情况下,也应该是作为交叉学科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来开设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

更关键的是,开设区域国别学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或博士,都需要首先满足交叉学科的基本要求,即至少所在高校拥有三个一级学科。无论是文文交叉,还是文理交叉,抑或是文工交叉,都是如此。

若说综合性大学还是有可能通过依托其他学科的专业老师在课程讲授、学业指导等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话,纯外语或以外语学科为主的高校恐怕很难做到——原本以听说读写译知识和方法传授为主业的外语老师,想要快速转变成为区域国别类课程的高层次师资,其难度可想而知。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2020年国内首个自设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并在当年开始硕博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探索。但上海外国语大学并未首倡在交叉学科框架内开设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在这一轮也没有申请外国语言文学类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主要还是基于我们对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属性及其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有限认识和理解。

根据学校实际做最优选择

我们赞同现阶段不宜急于开展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教学的观点。一方面,从主要大国的区域学发展史看,基本上都是将该学科放到硕博研究生层面推进。这样做的基本考量是,学科交叉应建立在至少对某一学科有较好基础的前提下,否则很容易“门门懂,样样瘟”,看似“万金油”,实则“无一精”。另一方面,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外国语大学的实践表明,传统外语学科在本科阶段可以和区域国别研究做深度融合,而不一定需要单开本科专业。在这一模式下,本科生一二年级学语言,三四年级用语言学和该语言关联的特定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专业知识,也就是说通过专业知识强化专业外语,不再是传统上更被看重的文学语言,为其在研究生阶段进入包括区域国别研究在内的专业领域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域国别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重要的转型方向但不会是唯一方向,各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做最优选择。上外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推动了外语教育转型,形成了“外语+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外语+数智领域”交叉融合、“外语+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交叉融合鲜明特色,其中区域国别学就是重要样本。本科层次,我们目前选择的是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与应用微专业等范式,和美国等主要大国的思路接近但又有自身比较优势。

国家需要更多的区域国别人才是事实,也是大势,但外国语言文学类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并不能自动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急需的是高层次紧缺卓越人才,仅靠本科教学肯定做不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才有可能建立起区域国别人才池。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