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声”问卷 到“民生”答卷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本报记者 王蓉辉 通讯员 黄金鑫 唐筱婷

“赵庄市场外溢、时常占道经营、群众出行不便、存有安全隐患……”路南区党代表王丽娜的笔记本里,记录着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在“3+2”小组日常基层走访中,这一问题迅速引发代表们关注。从深夜召开商户恳谈会倾听心声,到区委区政府现场决策、职能单位协同推进,仅用3天就建成6个市场大厅、设置300余个摊位。如今,再次走进赵庄早市,熟悉的吆喝还在耳边,烟火气也依然升腾,而昔日的拥堵、杂乱已不复存在。

这一民生难题的快速破解,正是路南区深化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面对不断涌现的基层治理“新挑战”,路南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部署,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为指引,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创新开展“3+2”小组“爱在路南,上门行动”,构建起“自上而下督导+自下而上反馈”的双向治理通道,用心用情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居、难事不出镇街,交出了一份群众认可的“幸福答卷”。

■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拓展治理新路径

“通过‘3+2’小组的共同努力,我们社区变化非常大,大家都很满意。”从刚建好的崭新车棚里推出自行车,家住梁家屯路街道尚义社区的王阿姨笑着说:“原来居民都反映自行车堵得楼道进不去人,如今,多亏了代表、委员们的鼎力相助,车棚盖起来了,也有网格员和志愿者来定期检查维护,楼道干净整洁多了。”

这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改变,得益于路南区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多元协同力量的深度整合。自2023年5月以来,路南区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成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指挥部,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3+2”小组“爱在路南,上门行动”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创新组建“3+2”小组,明确将近800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300余名网格员及5.2万余名志愿者纳入基层治理的新力量。

“3+2”小组的“3”即“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主动“亮身份、广调研、进网格”,人大代表开展“回选区、访选民”主题实践,政协委员深化“进企业、走商会、访村居”活动;“2”即网格员、志愿者,全区基层网格员践行“九个一”机制,深入责任网格开展精细化上门行动,全区志愿者结合基层党组织安排和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志愿服务。

汇聚多方智慧与力量,犹如一曲由党建引领的壮丽交响乐,路南区基层治理工作徐徐奏响铿锵有力的乐章。

■ 精准把脉“主动问需”,服务民生解民忧

路南区通过设立每月首个周六为“爱在路南,上门行动”集中活动日,组织“3+2”小组深入网格、走进家庭,采取随机走访、座谈调研、敲门问需等多种方式,切实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问需”的深刻转变。

“我们文艺队一直缺乏排练场地,遇到阴雨天气,排练就得推迟,真希望能有个固定的表演场所。”今年8月的首个周六,党代表张雪军如约与女织寨镇西礼尚庄村的村民们相聚,记录下了村业余文艺队反映的缺乏固定排练演出场地的问题。随后,代表们有针对性地实地走访、征询意见,最终选定了合适场所进行灯光、音响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为村民提供了展示才艺、享受文化生活的优质平台。此前,党代表通过走访收集意见并形成方案,还成功解决了西礼尚庄村102楼二单元的下水道堵塞问题。

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办理实事。在党建引领的“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新格局下,代表、委员们积极行动,将传统的“坐班”等待问题上门,转变为“下沉”到群众中主动问需,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汇总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你们每个月都能来厂里真是太好了,有什么问题都能及时沟通,再也不用担心遇到难题找不到人解决。”此前,金唐伟钢铁有限公司附近的通讯信号一直不稳定,企业负责人对此深感困扰。区政协五组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该情况后,不仅协调联通公司解决了“基站信号”全覆盖问题,还进一步形成了在重点路段设置交通信号灯的委员提案,帮助4家企业排除了交通安全隐患。

自活动开展以来,“两代表一委员”累计走访接待企业224家、群众1万余人次,形成代表建议183条、提案128件,受理“3+2”小组及群众反映事项4.5万件,按时办结率达100%。

■ 数智赋能“闭环运行”,办理质效大提升

为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路南区实施了“源头预防-采集交办-部门响应-结果反馈-考核评价”的五步闭环工作机制。特别是涉及区级层面或重大共性问题的,由代表们分类梳理后,通过区委组织部“直通车”渠道报送区委、区政府,由督查室充分发挥督帮一体作用,将转送问题及时呈报分管县级领导,并督导责任单位高效办理,确保“受理有规范、办理有时限、督查有力度”,提升管理的精确性与高效性,真正实现群众诉求办理的闭环运行。

路南区特别打造“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平台”,依托平台大数据中心、AI算力算法中心,整合12345热线、舆情感知、智能采集等社会事件来源渠道,打通公安、政法、民政、应急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构建起集智能感知、数据融合、分析决策、指挥调度、评价反馈于一体的“城市治理大脑”。平台通过识别问题类型和权属部门,实现“零延迟”派单,职能部门和属地镇街须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并反馈结果,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文北街道大洪桥第二社区的电线杆倾斜问题正是通过这一流程得以顺利解决:网格员在日常巡检大洪桥街过程中发现一电线杆上架设了大量电缆,导致大幅度倾斜有倒塌风险,通过手机APP将问题一键上报,平台自动识别并“派单”至线缆权属单位。党代表也迅速联系电力公司进行进场作业处置,仅用时3小时,安全隐患便得以消除。

■ 选育培树“优秀典型”,内生动力促长效

每逢周三,学院南路街道赵开楼社区的小广场就热闹非凡,老年志愿者们发挥特长,为左邻右舍磨菜刀、缝补衣物、修理自行车……这一天,既是赵开楼社区“老帮老”志愿服务日,也是大家的志愿者积分兑换日。“老帮老”志愿服务队的马连祥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刚开始加入咱们志愿服务队就想着我们这些老同志能互相帮衬着养老,少给大家添麻烦。没想到社区还能给我们记志愿服务时长,我都换了好几次超市优惠券啦。”

治理的可持续性,离不开有效的激励与评价。像这样的积分兑换活动路南区已累计举办360场,吸引超490户爱心商家入驻。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服务有回报、奉献有激励”的理念。同时,每年开展“优秀党代表”“优秀人大代表”“优秀政协委员”“优秀网格员”“最美志愿者”等评选活动。通过“积分+”模式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3+2”小组“爱在路南,上门行动”多元参与热情。

被评为“优秀网格员”的李大姐也对此深有感触:“通过为民解决一个个难题,得到来自居民、组织的认可,我干劲更足了!”目前,路南区每年评选出优秀“两代表一委员”30人、“优秀网格员”20人、“最美志愿者”166人,有效激发各方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让为民服务不仅“做得好”,更“做得久、做得暖”。

老旧小区褪去沧桑“外衣”,与新装的路灯一同编织出家的温馨画面;智能充电桩不仅消除了“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还为推广绿色出行提供了强劲动力;社区食堂健康实惠的餐食解决了老人用餐难,更安了子女的心;“暑期护苗”志愿者用知识课堂和趣味活动,为双职工家庭撑起一片安心天空……在共筑基层治理新篇的道路上,路南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把机制建强、把力量壮大、把服务做暖,常态化进行“3+2”小组“爱在路南,上门行动”活动,用深耕实措筑牢基层治理根基,让民生温度浸润城乡,书写出百姓安乐、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时代答卷。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