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民俗,就在这一起一伏的舞步里


(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多彩民俗,就在这一起一伏的舞步里

——体验非遗太行·井陉拉花

9月25日,石家庄学院,演员们在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井陉拉花。 本报记者 许佳奇摄 9月25日,石家庄学院,演员们在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井陉拉花。 本报记者 许佳奇摄

□本报记者 周洁

红伞轻转,手绢翻飞,扇子如彩浪翻涌。随着高亢的乐声扬起,十几位舞者脚步扎得稳,身子扭得活,一股热辣辣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9月16日晚,第九届省旅发大会壮美太行·河北太行山文化旅游带推介活动现场,井陉拉花表演刚一登场,便赢得满堂喝彩。

鼓点越来越密,舞步越来越欢,扭得那叫一个畅快淋漓。台下坐不住了,有的大姐跟着晃肩膀,小年轻赶紧举起手机录像,边拍边念叨:“快看啊,真地道!”旁边一位大爷扭头笑笑:“那可不,这舞里有咱祖辈的故事哩!”

井陉拉花,起源于明清时期,是流传于井陉县的民间舞蹈,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它不只是年节里的压轴戏,而是成了井陉人生活的一部分——清晨广场上,大爷大妈扭着拉花健身;校园课间操,孩子们跳得欢快;就连单位联欢,也少不了拉花的热闹。

说起拉花,85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武新全眼里顿时有了神采。

8岁开始学艺,一扭七十多年,拉花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记事起就扭,扭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武老爷子声音洪亮,带着浓重的乡音。

关于拉花的起源,他讲起一段往事。井陉地处太行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乱,迫使百姓拖家带口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形成了“拉荒”这种乞讨形式。因为“花”与“荒”发音相近,后来就叫作“拉花”。

“拉花动作非常讲究,每个动作都有独特含义,做好不容易。”他坦言传承之路艰辛,语气却坚定,“小时候看爷爷、父亲扭拉花,就觉得真带劲,非要学不可!”

武新全边说边起身示范。虽已年过八旬,可拧肩、翻腕、扭臂、吸腿,一招一式依旧力道十足,尽显山里人的硬朗与韧性。“咱拉花扭的是什么?是精气神!再难的日子,也得抬头挺胸朝前走。”武新全说。

坚守之外,更要创新。“都讲传承和发展,除了把老一辈的东西传下去,我们也应该给拉花加点新东西。”扭着扭着,武新全等老一辈艺人对拉花有了更多思考。

1991年一次大赛上,井陉拉花第一次突破6人的传统模式,变成36人的新形式。“这是第一次创新,后来这些年,井陉拉花不断探索,从场面、情节到服装都做了大胆尝试。”武新全说,老艺术也得跟上时代,这样才能有生命力。

最让他高兴的是,拉花的种子,正悄悄在新一代心里生根发芽。

小孙女3岁那年,坐在院里看爷爷扭拉花,眼睛亮晶晶的。他知道,这孩子喜欢拉花。他手把手地教,孩子有模有样跟着学。那认真的模样,让武新全仿佛看见了儿时的自己。

“非遗要传承,就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武新全心心念念的,是把井陉拉花更好地留给后人。

如今在武新全家,拉花已传到第五代。他不仅让自己的儿孙都扭上了拉花,还在县里的中小学办起拉花学习班,经常去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教课,让更多年轻人接触拉花、爱上拉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好苗子。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井陉拉花遍地扭。”在井陉,非遗传承不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9月25日,石家庄学院成了它的新舞台,曲声一起,便圈粉无数年轻学子。“我们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井陉拉花‘活’起来、‘火’起来。”井陉县文化馆馆长尹霍平介绍,当地将拉花编成工间操、健身秧歌,纳入中小学课程,还建起非遗博物馆,让这项传统艺术扎得更深、传得更远。

伞旋扇舞,步履不停。太行山的风骨,井陉人的乐观,都在这一起一伏的舞步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