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艺术究竟有没有平衡点?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白雪

    当彩色烟花在5500米海拔的喜马拉雅山上空绽放时,艺术表达的浪漫与高原生态的脆弱形成碰撞。这片被称作“地球第三极”的净土,草毡层下每一寸土壤都需数百年形成,却在爆破声中面临不可逆的损害。环保与艺术能否寻得平衡点?答案绝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在生态红线之上,构建科学评估、制度约束与创意创新的共生体系。

    有些人认为,从艺术创新的角度看,此次烟花秀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背后是对生命力量、宇宙苍茫的宏大叙事。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艺术追求不能也不应凌驾于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之上。喜马拉雅地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高寒缺氧环境下,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都经不起丝毫扰动。即便组织方宣称已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但火药燃放依然可能带来微量重金属沉降、声光对野生动物的惊扰、人类活动遗留的痕迹等问题。

    202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青藏高原保护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行政区域等。其中指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等。此次,在喜马拉雅山上举办烟花秀,反映了组织方对生态规律的漠视,与“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形成尖锐对立,也暴露了艺术创作中生态考量的严重缺位。

    事实上,环保与艺术的共生从未遥不可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健康的生态系统等“无价”的生态产品进行价值量化,并探索其转化为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路径。映射到艺术领域,这意味着艺术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应主动将其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纳入评估体系,探索通过碳抵消、生态修复补偿、社区环境教育等方式,实现艺术活动的生态责任闭环。例如,某些国际大型户外音乐节强制要求计算活动碳足迹并购买碳信用额度,或承诺活动结束后进行专项生态恢复。这种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思维,正是平衡之道的关键。

    环保与艺术的平衡也对相关审批和监管部门提出了要求,需要依据环境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在极端敏感生态区开展的非必要人类活动进行更为审慎的评估与管控,确保各项环保措施不只是停留在纸面的“承诺”。

    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强化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旨在用制度性安排体现“保护者受益、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些顶层设计明确:中国的发展,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任何开发或活动都必须将生态影响评估置于前置环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环保与艺术的平衡,要求艺术家不仅追求形式的突破,更应内化生态理念,使环保意识成为创作基因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在追求市场声量的同时,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项目骨髓;要求监管者和全社会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制度与舆论防线。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