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吴限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继今年6月,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后,我国在推进信用修复制度建设方面的一项落实举措。
“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也是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曾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建立信用修复制度是为了给予失信主体改过自新的机会,推动其主动履行法定义务、纠正失信行为,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
国家有部署,地方有行动。今年以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协同修复机制,切实高效办成“修用修复”一件事,全力营造良好的信用修复环境。
“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一网通办”实现便捷高效修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信用中国”网站不断加强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各类信用主体的协同修复机制,推动实现信用修复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的转变,切实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
今年以来,各地职能部门借着信用平台的契机,积极作为,采取各种举措为企业信用修复做好服务,进一步释放经营主体活力。
云南省不断优化信用修复流程,大力推行信用修复“零见面”“零跑腿”全程电子化。云南政务服务网信用修复“一件事”专区集成发布各类失信信息信用修复流程指引,通过“办事指南”和“立即办理”,明确办理流程,实现信用修复办理“一站指引”。企业登录后只需按指引操作,即可进行信用修复,有效降低了企业信用修复成本。此外,政策图解、智能问答、12345热线、各类修复咨询专线等多渠道提供精准服务,着力为企业答疑解惑。2025年上半年,云南省信用修复“一件事”各类信用修复办件量近15万件,助力上万家企业减负增信、轻装前行。
浙江省金华市今年以来积极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省、市、县三级公共信用数据已实现互联互通,信用修复结果实现共享互认。市信用平台归集了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五类主体信用信息13.06亿条,与“金阳光”资金奖补平台等38个业务系统嵌入式对接,为各地各部门在评奖评先、人员录用等方面提供43.1万次核查服务,构建联合奖惩大格局。值得一提的是,金华市组建信用修复专员联络矩阵,及时响应企业信用修复需求,实现一次申请、多跨协同、全程网办,办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市级审查时间由规定的48小时缩减到24小时。
四川省成都市市区两级发展改革部门通过“四川政务服务网”成都站点配置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三大类10个信用修复事项,市区两级相关责任部门分别进行认领。企业可通过“四川政务服务网”成都站点信用修复“一件事”专栏,线上提交信用修复申请,实现“一次申请、一网通办”。各类信用修复事项办结后,同步通过天府通办平台向省、市信用信息平台推送修复结果数据,省平台再共享至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信用修复跨层级、跨领域“一次申请、同步修复”。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信用修复专窗”,创新推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指引。线上依托“信用中国(陕西杨凌)”网站,在首页底部清晰公示专窗地址及咨询电话,解决了以往企业需向各行政执法单位分散咨询的困扰,实现“一号直达”高效咨询;线下则在政务服务大厅通过LED大屏循环播放《信用修复线上操作指南》,以图文并茂形式宣传引导企业自主完成线上申请。专窗设立以来,已通过现场解答和电话指导为多家企业提供信用修复协助申报和相关政策解答服务,帮助企业及时完成信用修复,在相关网站停止公示相关失信信息。
部分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向记者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建设,协同相关单位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不断提升信用修复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网上服务。
“服务多用心”让“企业少分心”
“告知提醒”实现精准修复
“滴——您的‘公共信用信息修复权益提示函’已送达,快来速览攻略,帮你重塑企业信用。”今年6月,上海市嘉定区发展改革委、嘉定区大数据中心聚焦“信用修复”一件事,探索推行信用修复权益书电子化告知模式,以数字赋能实现修复权益提示实时送达,积极帮助经营主体及时重塑信用。
嘉定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批电子告知书涵盖应急管理、医疗保障、文化旅游等领域。相关市场经营主体可以登录“一网通办”,打开嘉定区企业专属空间,在“消息中心”看到消息提醒。通过“提示函”中的指引,及时查看信用修复指南、了解信用修复条件、申请材料和办理程序等事项。而接下来,嘉定区发展改革委、嘉定区大数据中心将持续强化信用、数据双赋能作用,持续探索实现处罚数据“即时告知”。同时,在首批试点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生态环境、规划资源、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绿化市容等更多领域延伸,通过做好信用服务企业“关键小事”,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发展大事”。
这样的做法并非个例。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部分地区将信用修复“事前提醒”模式融入交通、行政等各个领域,以创新举措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信用修复服务。
江西省在“两书同送”(《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提醒函》同步送达)基础上新增《信用合规建议书》,升级推行“三书同达”,建立“无感修复、有感服务”信用修复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自动关联信用修复,自动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只需在线确认,全程“零跑腿”,最快实现2个小时办结。目前,各类经营主体可多渠道申请“信用修复”,既可以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也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微信小程序等登录江西省企业登记网络服务平台,申请办理经营异常名录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移出、行政处罚信息修复等业务。
江苏省如皋市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开展信用修复全流程“打铃提醒”,向企业推送信用预警告知信息,采取“事先告知+到期提醒”的工作模式助力企业信用修复。截至目前,已发送提醒短信1892条。“今年在此基础上,如皋市还探索‘数字化’信用修复新模式,推出AI智慧指引服务企业系统,有效解决修复申请人因资料填写错误导致审核不过关的困境;同时,打造‘如数家真’直播,利用短视频,简单明了讲解《如皋市‘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指南(信用修复‘一件事’)》具体操作,精准指导企业修复。”如皋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
山东省乳山市将信用修复环节深度嵌入行政处罚流程之初,在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说明书》及《企业合规经营政策指导建议书》,实现“四书同达”。此举确保了企业在受到行政处罚的同时,即全面了解其失信行为将被公示的后果、如何申请信用修复、修复的条件和流程等关键信息,以及如何加强合规管理避免再次失信,极大增强了企业信用意识和修复主动性。2024年以来,乳山市各部门已累计发放《信用修复告知书》700余份、《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说明书》800余份,从源头上提升了企业对信用修复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创新建立“数据分析—主动提醒—政策推送”的信用提升工作机制,实现政府和企业双方“宽严相济”的良性互动,使有效信用修复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持续为经营主体补充动能。
“政府多动脑”让“企业少烦恼”
“跨城通办”实现区域协同修复
“过去企业信用修复需辗转多个部门甚至外地办理,如今‘政府帮办’速办速成,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省时省力,倍感轻松。”近日,咸运集团咸安安达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专程赴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发展改革局致谢并赠锦旗。
此前,因营运车辆超载问题,该企业接连收到浙江省台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等地行政处罚。在咸安区发展改革局信用修复专员协助下,企业高效获取所需材料,当日即完成从受理、审批到修复的全流程操作。
据了解,今年6月,咸安区发展改革局创新推出信用修复“跨城通办”模式,明确两名专职专员全程跟踪服务,实现信用修复网上办、跨省办、跨部门互认。通过跨域政府部门线上联动,替代企业异地奔波,针对企业受异地处罚情况,化解信用修复“多地跑、耗时长、花费大、成本高”的急难愁盼问题,成功打通“跨界”信用修复“高速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区通过网上申办共完成136条异地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帮助20家企业“重拾信用”。
材料清单更清晰、跑动部门更精简、修复渠道更统一、流程更便捷……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构建高效信用修复制度,创新推出“异地可办”“跨城通办”,进一步破解异地信用修复办理难题。
例如,为解决交通运输企业跨省受到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多地跑、耗时长、花费大、成本高”的急难愁盼问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局联合天津市发展改革委、浙江省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和河北省石家庄市行政审批局,于今年7月1日共同签订《关于推动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跨区域协同合作备忘录》,率先开展以跨域政府部门线上联动替代企业异地线下奔波的信用修复新模式,帮助企业重塑信用,护航企业一路畅行。
一地企业失信,四城政府联动。四城以“异地通办、联动代办”为核心,打破地域行政壁垒,通过机制创新和流程再造,实现跨省信用修复的无缝衔接与高效协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1+3+4”工作体系。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1+3+4”工作体系中的“三项协办机制”为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是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四城间交通运输领域企业行政处罚信息的定期、安全、高效共享通道,确保失信信息第一时间被相关城市获知。二是联动代办机制。开展“异地通办、联动代办”服务模式,企业只需向注册地(或主要经营地)信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后续跨省协调工作由政府部门内部流转完成。三是合作会商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平台,定期就政策衔接、流程优化、疑难问题处理等进行会商研讨,确保机制顺畅运行。
“信用修复‘四城通办’,实现了从区县(市)试点的‘单点突破’到‘跨域协同’。今年9月,昆明、南宁、海口3个城市先后加入,信用修复‘四城通办’扩展至‘七城通办’,让更多企业受益。”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局主要负责人对记者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围绕企业群众需求,逐步拓展协办领域和合作城市“朋友圈”,推动形成“多领域协调、多城市联动”的信用修复新生态,把企业群众的“小事”作为“头等大事”做细、做实、做到位。
企业信用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相信未来,在各地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积极疏通信用修复流程中的“梗阻”,切实高效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让更多经营主体在合规中重塑发展动能,助力企业“乘信”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