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成静
“‘十四五’期间,我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对“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
在14亿人口大国实现了较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时期是就业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就业困难挑战比较大的时期。王晓萍说,我们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主要采取了几项措施。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理念,完善了就业优先政策体系。我国各级政府就业优先政策体系不断充实,形成了财政激励、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的系统性政策框架,构建了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创业补贴等全链条支持体系,政策工具更足、针对性更强。“十四五”时期,年均创业担保贷款余额3000亿元,年均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1000亿元。
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了新的就业增长点。王晓萍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提高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先后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扬帆计划、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助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创造了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三是注重精准施策分类帮扶,稳定了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十四五”期间,我国连续出台政策文件,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拓宽就业渠道,稳定青年就业局势。同时,对以务工为主要收入的近3亿农民工,坚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双向发力,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大劳务品牌培育,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以上。
四是强化全方位就业服务,提升了人力资源的匹配效率。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建成近9000家零工市场,推动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推行数字赋能服务模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开展“10+N”就业服务活动,每年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近亿次。
五是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厚植了创新创业潜力。注重“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推广“科技成果+创业”“产业发展+创业”“职业技能+创业”“民生需求+创业”模式,形成各美其美的生动创业局面。坚持协同发力,推行“个人创业一件事”,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十四五”时期年均新增经营主体超1000万。
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水平稳步提高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批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人员。如何充分保障他们的权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从三个方面促进了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筑起权益保障“防护网”。针对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保障的新课题,制定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出台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重点群体专项权益保障政策,明确企业的劳动保护责任。在此基础上,印发“三个指引”“一个指南”,也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订立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
二是创新推出职业伤害保障,为新就业形态人员系上“安全带”。李忠介绍,从2022年起,我国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海南、重庆、四川7个省市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涵盖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4个行业,曹操出行、美团、饿了么、达达、闪送、货拉拉、快狗打车7家平台企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制度设计上,采取不同于传统工伤保险的方式,不以是否具有劳动关系为参保前提,重点抓住订单这个“牛鼻子”,采取按日参保、按单计费等创新方式,较好地兜牢了这些群体的权益保障底线。“今年7月,我们在总结七省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扩容省份、新增企业、拓宽行业3个维度分步骤渐进式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工作,试点范围已扩大到17个省份,同时将滴滴出行、顺丰同城、滴滴货运、满帮省省等规模较大的平台企业纳入试点。目前,在试点地区累计有超过2000万新就业形态人员缴费参保,在制度内实现了应保尽保。”
三是畅通调解渠道,实现劳动纠纷化解“一站式”。目前,各地已建立一站式调解中心2300余家,累计调解相关纠纷3万多件。
盯紧发展“风向标”大力发展新职业
“十四五”期间,、新业态不断涌现,新职业也随之形成和发展。这五年,累计发布72个新职业,覆盖数字经济、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行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颜清辉表示,大力发展新职业,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
一是适应技术进步新趋势。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催生了大量数字新职业。比如,人工智能训练师,可以帮助平台数字人提高应答准确率。
二是适应产业结构新变化。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推进,新型绿色低碳领域和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加大,绿色职业应运而生。比如,新能源汽车维修工,就是我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催生出来的新就业岗位。
三是适应经济消费活动新业态。比如,低空经济、在线学习娱乐等新业态发展,孕育了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新职业开辟了就业的新赛道,让劳动者有了更广阔、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劳动者特别是年轻人对新职业很感兴趣,但是不知道怎么快速‘入行’。在这方面,我们抓住培训这个关键,重点做了三项工作。”颜清辉说。
首先,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新职业国家标准的开发,明确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工作条件,对职业培训、评价提出具体要求。其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等开发新职业培训大纲、教材等基础资源,鼓励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充实新职业培训师资队伍。第三,持续加大新职业培训力度。将新职业作为培训的重点领域,指导各地因岗因人开展精准培训。
“现在,新职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发布一样火热。有的培训项目,一推出就一抢而光。我们将继续做好相关工作,优化培训供给,为劳动者从事新职业做好服务。”颜清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