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无人车行业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9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无人车从业者处获悉,无人车诞生之初是为了满足快递行业需求,但如今的使用场景正“墙外开花”,即时物流与行业城配的无人车销量增幅预计明年突破50%。市面上跑着的无人车大多来自新石器、九识智能等,这些企业不仅向美团、滴滴、快递企业输送无人车,还瞄准了医药、零配件、纺织行业的城市配送场景。
快递员每日在网点与驿站间奔波四趟,大促期间更是耗时三四个小时在路上。无人车“上岗”后,以160公里超长续航能力近乎全天候运行,能让快递员专注派件,2辆无人车可替换1辆小型厢式货车,其运营成本直接降低30%。当下,无人车从过去的封闭式场景逐步向开放道路拓展。然而,每进入新国家、,由于政策法规、信息安全、数据模型等差异性,企业始终面临本地化挑战,每一次拓新都如同“重新创业”。与此同时,无人车还要迈出关键一步:实现稳定盈利。
月销激增10倍
无人车商业化进展迎来拐点。“今年上半年,不少无人车企业对地图数据非常关注,这使得很多同行都着力于服务自动驾驶方面的应用。”李铭(化名)是一位地图服务商的业务人员,他的公司为政府、运营商和无人车企业提供路权评估、车辆动态调控和地图导航。今年1月,李铭的公司开始切入无人物流领域。
“今年初大概是月销两三百台,到现在月销接近2000台了。”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兼CEO余恩源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变化。在他的规划里,今年最后一个季度,新石器会保持每个月2000台以上的产能和销量,今年的交付量很有可能会突破1.5万台。
无独有偶,今年9月,九识智能联合创始人庄立对外披露,截至今年8月,九识智能已在国内300多座城市运营超7000台无人车,累计运营里程超3300万公里,在手订单超1万台。“无人物流车行业爆发的临界点是1万台运营规模。”
据了解,当前企业打造的无人车产品,主要服务于快递行业,包括“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以及网点至快递驿站的运输环节等。例如新石器的无人配送车X6能承担中转场站、网点到驿站约50km的接驳运输,单车单次可运输800—1000票;菜鸟自研的无人车货箱容量为5m³,最大载重750kg,可装载约600件包裹。
从试点结果来看,无人车的确能带来一定的提效效果。去年4月,极兔在南京、苏州、扬州、南通、等多个江苏省内区域覆盖无人快递车。以南京江宁高新大学城网点为例,快递员每天在网点到驿站之间至少需要来回奔波4趟,大促期间,更是需要在路上耗时3—4小时。无人车“上岗”后,不仅能实现160公里超长续航,几乎能全天候运营,快递员能将精力花在派件上,派送效率相较之前提升三成左右。
菜鸟的物流无人车也已经在杭州、合肥等地开展开放道路无人车配送试点运营,将快递从快递网点运输至菜鸟驿站。从目前运营较为成熟的试点情况看,部署30辆无人配送车,单车每日从快递网点向驿站运输派送快件1500件,从驿站向网点运输揽收快件500件。根据运输量测算,2辆无人车可替换1辆小型厢式货车(车长4.2m),运营成本可降低30%。
近年来,各大快递头部企业进一步推进运输场景自动化进程,从九识智能、新石器、菜鸟等企业采购无人车。据了解,圆通全网已有超过170家加盟商使用了超500辆无人车,极兔全网也投入无人车900辆。顺丰、中国邮政和申通则将无人车扩容至上千台。例如,申通将在今年投入2000台无人车,中国邮政今年计划的采购总量更是达7000台。
拓展增量空间
快递企业是无人车企业的大客户。据余恩源回忆,今年初,无人车均是销往快递行业,但到了9月,来自快递企业的无人车销量占比为70%—80%,其余则来自其他场景。
“新增的需求来自两大场景:类似于滴滴货运的即时物流场景,以及医药、零配件、纺织行业的城市配送场景,这些需求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快递行业。”余恩源预计,即时物流和城市配送的无人车销量增速在明年可能会超过50%。
为了能满足更多客户需求,无人车企业也开发出不同货厢容积、运行时速和载重的无人车产品。例如九识智能的L5中型对开门厢式车,载重能达1800KG,可应用于商超、酒店等场景。而新石器的无人零售车可用于机场、园区、景区等场景,车内温度能从环温降至零下22摄氏度。
李铭认为,无人车从过去的封闭式场景逐步向开放道路拓展,得益于各地政府对无人车行业的接纳度上升,更多的城市愿意尝试开放路权,为无人车试水提供条件。“无人车在低线城市包括乡镇的应用比较多,毕竟人口密度和道路复杂度没有那么高,而一线城市会更为谨慎一些。”
今年7月,新石器与滴滴旗下的滴滴送货合作。“目前合作的无人车超过800台了。”但余恩源也认为,即时物流场景对企业技术要求更高,“一个快递网点规划20条无人配送的路线,一年之内够用。但对于一个即时物流的商户来讲,他的路线需求是无限的,随时会调度新路线。对于技术、运营、安全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要想满足各种场景的需求,无人车必须从技术、运维、路权等各个层面综合考虑,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当企业向海外进一步拓展时,这些难题也会再次袭来。新石器已经在海外打磨了六年时间,本地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需要与当地政府沟通,推动当地建立关于无人车、无人配送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高科技公司需要满足其他国家包括数据安全等需求,建立本地化的数据模型等,在余恩源眼中,这些挑战“让公司像再重新创业一次一样”。
一位常与政府沟通的无人车企业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如果企业想进入一个城市获得路权,它需要让政府看到这项技术能力是能帮助当地产业降本增效的;同时,投放无人车也不会对城市的交通秩序等造成困扰。
盈利依赖资本
今年,无人车赛道获得大量资本的关注。在2月,新石器获得超10亿元C+轮融资;4月,九识智能完成近3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深创投等;8月,白犀牛B轮融资总额累计近5亿元,老股东顺丰、线性资本继续跟进。另一边,政策持续释放利好,今年5月,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推广无人配送车等设施设备。
数十亿元资金涌入无人车赛道,也加剧了玩家们竞争。今年,无人车的售价再次降低,九识智能推出的E6车型裸车价格为1.98万元,菜鸟的新款无人车叠加优惠后,仅售1.68万元。尽管企业在价格上招揽客户,但目前市面上不少无人车玩家依然在摸索盈利的路径。天眼查显示,九识智能的融资轮次已达4次,新石器则达到了7次。
但市场需求激增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余恩源表示,不算海外,预计明年有4万—5万台的需求,当前桐庐等工厂都在准备提升产能。
当无人车业务规模扩大,部分企业为了降低地图数据采集和制作成本,会寻找合适的地图服务商,由此也推动了李铭这类公司的业务增长。据他介绍,当前平台的地图调控能力已经能实现秒级的同步,“例如有突发路况,或是复杂场景的大路口、环岛隧道等,能为无人车提供更多指引”。
余恩源认为,无人车真正的商业模式不在于卖车,而在于提供运力服务。谁能够给客户提供体验最好、成本最低的运营服务,谁才能够赢得客户。他进一步指出,无人车的商业模式已经迈过了销售商用车的阶段,能不能通过最好的服务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是关键。
“从经营方面来讲,现金流在最后几个月转正,这是我们的经营目标。”余恩源表示,新石器已实现单月盈利。
北京商报记者 何倩